几百年的风雨吹打,人事变迁,宝顶之上的树木见证了时光的变化,而宝顶之下的地宫却依然保持神秘。定陵的发掘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6年。历时两年多的发掘工作,终于打开了在地下沉睡400多年的地下宫殿。定陵地宫被打开,带给人们震惊的除了那些绚丽多彩的陪葬品之外,更让人们第一次看清了这神秘的地下宫殿的模样。现在,定陵地宫的规模形状已经非常清楚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前、中、后、左、右五殿分别由三条隧道相连的结构被专家们称为“五室三隧”结构。那么,用微重力方法对定陵地宫进行测量,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它能正确反映定陵地宫的规模形状吗?
王谦身和他的同行开始了这项工作的摸索。微重力方法属于无损探测,不会对地面和地下建筑造成迫害。王谦身和他的同行们希望能为地下考古探测寻找到一条新的有效途径。结果很快出来了,一张关于定陵地宫的重力场分布图呈现在专家面前。按照专家们的分析,线条越密表示重力越大,线条分布越疏,表示重力越小。
专家们惊喜的发现,这张分布图与定陵地宫的形态非常吻合。这也就是说,重力线条稀疏的部分正是地宫的位置所在。定陵地宫的重力场分布图和地宫形态相吻合,给专家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但是,面对永陵这样一个未被开掘,处处充满神秘色彩的陵墓来说,如何取得有效的重力数据,掌握永陵地宫准确的位置规模,成了摆在姚振兴和王谦身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专家们的设想,为了存放体积巨大的《永乐大典》,永陵地宫也许会比定陵地宫多出一到两个侧殿,这应该是保存《永乐大典》的书房。
按照这种假设,永陵地宫的重力场分布图比定陵地宫的重力场分布图将更为复杂,但应该和设想的地宫形态相吻合。让我们再更为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永陵地宫的重力场分布图确实显示比定陵多了两个侧殿,那么,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永陵地宫比定陵地宫多出一到两个房间,那么存放《永乐大典》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没有多出两个房间,就要看情况了。如果地宫规模大,也有存放的可能。但如果规模和定陵差不多大,这种存放《永乐大典》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在目前技术条件不够成熟,不足以保证被开掘陵墓及陪葬物品安全的情况下,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更为现实的课题是:如果《永乐大典》正本确实保存在永陵地宫中,经过400多年的岁月,它们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将来有可能出土,我们应该怎么更好的保护《永乐大典》?
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永陵显得有些面目沧桑。如今,永陵和它的主人嘉靖皇帝却因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永陵,将来正本的出土无疑将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这一切猜想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永乐大典》正本,也许还有更多未解的迷团,等待着人们去不断的探寻。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