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性别检测,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性别鉴定方法。在生物体的细胞核中存在着一条由23对染色体组成的遗传密码链,23对染色体中最后的一对就是人的性别染色体。对于男性来说,这对染色体一条是X,一条是Y,而女性的两条则都是X。
蔡大伟:DNA的样本来说,可以用骨骼、牙齿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性别鉴定的材料。但最主要的就他骨骼或者牙齿里边应该含有性染色体。
很快,一颗保存完整的M21墓主人的牙齿送到了吉林大学古人类DNA实验室,可是,经历了七千多年的岁月,谁也不知道在这颗牙齿中,实验所需要的遗传物质是否还会存在!
为了重现这位七千年前少女的容貌,我们请来了公安部著名的颅面复原专家兰玉文。尽管和颅骨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但是给一个七千年前的少女进行颅面复原,对于兰玉文来说还是第一次!
补好颅骨上的缺损是颅面复原的第一步,别看他如此信手拈来,仿佛很随意,其实是严格遵照人体解剖学原理进行的。
完成颅骨修补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要靠三位扫描装置完成了。首先,扫描仪发出激光线打到颅骨上,摄像机再将颅骨各个曲面的图像信号传给计算机,形成电源图,计算机就可以根据它实时重建出颅骨的三维图像。
计算机将八片扫描图拼接后,一个完整的M21颅骨模型重建完成了。随后,兰玉文要为她重建面部软组织,也就是所谓的面膜。可是,人的面部起伏不平,软组织的厚度自然也不一样,这又该怎么办呢?
兰玉文:整个这个面膜层,我们一共选出27个点,27个标志点,比如外眼点、内眼点、眉间点、眉心点、眉头点、眉尾点、鼻背点、两个鼻翼点、鼻下点,还有口角点,人中点,颌前点,颌下点,下颌角点,耳平点。
为了获得27个标志点的软组织厚度数据,几十年间,兰玉文和他的同事们跑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人群中进行采样。
通过测量X光片上贴在受测者皮肤表面的铅点与颅骨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得知不同部位软组织的厚度。利用这种方法,他们采集到大量第一手数据,并建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皮肤数据库。
在这个数据库中,首先根据性别分为男和女两个大组,再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壮年组和老年组。同时,又根据脸型等不同的特征分为更细的组别。
在这里,每一个组的采样人数都超过3000人以上,也就是说,为M21进行面貌复原采用的数据,将是三千个人的平均值。
兰玉文:M21是一个女性的,女性的,我们选的是青年组,就是16、18这个范围之内的,这样一个年龄,然后选一个卵圆形的,下颌比较尖一点的数据库给她套上去,套上以后,和她颅骨,形状什么基本上都很接近。
一个原本看上去有些令人恐怖的颅骨现在已经套上了面膜,有了软组织,可是现在我们依然难以看出死者生前的模样,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面部的皮肤软组织是可以随着年龄变化、营养状况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现在技术人员给它重建的软组织厚度只能是取一个现代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组人群的平均值。事实上,构成一个人容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五官,比如说眉毛的浓淡、眼睛的大小、鼻梁的高矮、嘴唇的薄厚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想知道一个人的长相最重要的还要看五官。那么,这位七千年前的少女,她的五官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要复原她的五官,兰玉文又将以什么作为依据呢?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