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发现柳林高红遗址:商代人的夯土建筑(二)(2)

2009-05-19 17: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尚鸿
为解开一系列的谜团,由省考古研究所马昇、谢尧亭、王京燕等人组成的发掘队伍,开启了历时三年的漫漫发掘征程。那么,是什么样的困难,让这一发掘

为解开一系列的谜团,由省考古研究所马昇、谢尧亭、王京燕等人组成的发掘队伍,开启了历时三年的漫漫发掘征程。那么,是什么样的困难,让这一发掘工作历时三年之久?这中间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考古受气候、环境影响很大,考古队选择了每年4月至10月进行发掘。

高红村位于黄土高原,不仅缺水少粮,且风沙气候严重,初到此地的考古队员为此可吃了不少苦头。

6月,高红步入了最炎热的季节。烈日暴晒下,队员手拿铁锹、手铲发掘,汗流浃背地忙碌着,但老天爷似乎还想多给他们一些考验,安排风沙、暴雨从不打招呼,说来就来。

风沙起兮,本就大汗淋漓的队员,又要经受黄土的洗礼,个个俨然刚出土的兵马俑。

暴雨来袭,山路变得湿滑而泥泞,队员们无法下山躲避,只能顶着大雨洗回“冷水澡”。

工作时的艰辛暂且不谈,生活中的困苦更是常人难以接受。考古队员的居住地毗邻307国道,来往车辆异常频繁。每到深夜,忙碌了一天的队员本应得到充分的休息,但国道上车辆川流不息,所发出的噪音让他们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唉,又是一个失眠夜!”

进入大规模发掘期后,队员们完整揭露出了位于夯土群中部最大的7号夯土基址,部分揭露出其北部的8号夯土墙。在发掘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早于或晚于7号夯土的小型夯土基址。

伴随着破坏7号夯土的小块夯土的现身,说明当时7号夯土的辉煌时期已成为了历史。

2005年,山西大学考古系学生的加入为考古队注入了新生力量。在实习生的参与下,他们新发现了22号夯土建筑基址院落以及整个8号夯土墙的分布范围。

大学生们的到来,也为考古队沉闷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欢笑。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常常会在院子里开一个小型歌会,放松心情,活跃气氛。转眼到了8月,柿枣垣漫山遍野的红枣开始成熟,附近的老百姓便给队员送来红枣解馋、解乏。

一天,在26号夯土房北墙,大家揭去贴近墙体的活动面及垫土后,发现了一个个柱洞,这说明什么呢?专家认为:“这些柱洞是版筑墙后的遗留,可能起加固墙体的作用。”

那么,夯土墙究竟是如何构筑的呢?原来,他们要先在两边栽上柱子,柱子之间夹上两块木板,再往中间填土。填土时,木板就可以把土护住,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上夯,直到筑起紧实的墙体。

夯土一般比生土还要坚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样一致,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分层。在上下层之间的平面,即夯面上,你可以看出夯窝。

在中国,最早于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已能掌握夯土的技术。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2006年,考古人员针对性地对夯土建筑基址进行解剖工作,以了解夯土的建筑方法。此刻,发掘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难关。

因前期工作已将夯土表面完全揭露,当地夯土所用土质为砂性粉砂土,渗水性好,难以留存水分。经过长时间阳光的炙烤,夯土风干,严重缺水,发掘工作无法继续。

可问题是,高红遗址位于山顶,与山底河流有将近100米的落差,担水上山十分困难,而且无法满足需要。怎么办才好呢?

面对这种状况,考古队员想出了“引水上山”的法子,在山顶部修建了蓄水池,通过三台抽水泵,将河水引到蓄水池中储存,缺水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然后,大家用喷头往遗址区域洒水,如细雨一般淋湿干燥的土壤,并盖上编织袋、草帘,再覆土加固,为夯土保湿。

柿枣垣山顶荒草丛生,里面还常常潜伏着一些“危险分子”。某日,当队员揭开编织袋准备工作时,竟发现一条黑红相间的毒蛇正在上边乘凉,惊呼道:“哎呀!蛇!”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