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在姜家梁墓地,不仅发现了红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玉猪龙,同时还发现了几十件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和大量的石器与骨器。多少年来河北省文物考古部门,一直在桑干河流域寻找史前文明的历史证据,而这一次考古的重大发现,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而在另一类墓葬里考古队发现,在墓主人的头部和脚底随葬的陶器,显然是在墓主人下葬时故意打碎随葬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陶器打碎随葬呢?
根据姜家梁墓地出土的陶器类型,考古队将其定性为红山文化。但是,它却融入了西北文化因素,甚至是中亚地区的文化内涵,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针对这一情况,考古队将这次发掘出的所有遗骸进行了收集,特别是能够反映人种、性别、年龄的头骨和盆骨,用绵纸精心打包然后装箱,派专人运往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和研究。考古队希望通过吉林大学的科学家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个墓地的人种和族群关系、遗传基因、社会组织、时代特征等等做出科学的结论。以便考古队更真切地认识和了解,这个墓地的人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族群。
在姜家梁墓地,考古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除了墓葬之外,他们还发现了7处古人的房屋遗址。这些房屋遗址成不规则四方型,每个房屋遗址的面积约在30平方米左右,房屋基址均低于地面50多厘米,地面都进行过硬化处理,并有多处红烧土的痕迹,这说明古人对地面进行过烧烤,以此起到防潮保暖的效果。在墙基四周还有一些排列整齐的柱洞,而在房屋的东南角,是古人出入房屋的门道,在房屋南部的墙基下,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个灶坑,灶坑经过长时间的烧烤,形成了约5厘米厚的红烧土硬壁。考古队从这个灶坑里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遗物,其中有木炭、烧考过的动物骨骼,还有一些细小的石叶、石片等。
这些房屋的发现,使姜家梁遗址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复杂,也给考古队认识姜家梁遗址又出了一道难题。大家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墓葬和房屋,为什么会建在同一块台地上呢?究竟是墓葬挖在了房基上?还是房基建在了坟墓上呢?
考古队虽然弄清楚了墓葬和房屋的早晚关系,却无法确定他们各自所处的年代。因此,考古队从房屋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木炭中,提取了部分样本,准备送往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做炭14测定。通过炭14测定,为房屋遗址断代,寻找这些房子的主人。
1998年底,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把姜家梁墓地的部分人骨送到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请求他们对这些古人骨进行DNA研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是中国考古界第一个建立考古DNA实验室的高等学府。当时,考古DNA研究在国际上也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是通过提取古人骨里的DNA,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对古代墓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揭示古代墓地的人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结构和族属关系等等。
线粒体是细胞产生能量的细胞器,每一个细胞有上千个线粒体,它的遗传分子是DNA,线粒体DNA 有16000多个碱基对,所以它丰富易得。特别是在一些成千上万年的尸骸中,也比较容易获取。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就是通过线粒体DNA的排序,判断姜家梁墓地的人们遗传学关系的。而线粒体DNA,是完全由母性遗传的。
因此,吉林大学边疆考古学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从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墓地送来的遗骸中,选取了10例人骨作为试验对象,这10个样品分别属于4个合葬墓。他们这次试验是采取聚合酶连反应(PCR),也就是DNA的体外扩张反映,扩增这些线粒体DNA。
专家们通过DNA序列排比,发现姜家梁墓地10个样品中,有9个不同的DNA序列。这一试验结果,为探讨姜家梁墓地的社会性质,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佐证。当初,考古队根据姜家梁墓地的形制、葬俗,还有那个戴玉猪龙女性尸骸的出现,判断这是一个家族墓地,时代当为母系氏族社会。但是,这一试验结果,改变了考古队原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