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得志介绍说:在唐代一千三四百年前建筑一个殿就这么大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这么大面积这是没法想象的,而且这种雄伟的建筑,拿现在的财力来建筑这个殿都不是容易事,所以搞建筑的特别重视这个,过去没见过唐代遗址什么样,都是脑子里的想象,实际没看到,这发掘出来有图片,有照相,一看一目了然,这是很大的发现。
麟德殿仅是大明宫的一部分,就有一万多平方米,人们几乎无法想象,当年的大明宫究竟有多大的规模?难道它会比故宫还要宏伟气派吗?
目前中国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宫。众多的房屋和院落、金碧辉煌的建筑艺术、深邃奥妙的哲学含义,令建筑专家痴迷,也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那么,比故宫历史还要早600多年的大明宫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1959年冬天,考古队又发现了大明宫另一处重要的遗址,根据各种证据,专家认为这处遗址就是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遗址。
它的地位相当于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代表了明清两代最高等级的殿宇形式,殿中央摆放着皇帝的宝座,四周万龙竞舞,气势磅礴。殿内地面铺了二尺见方的大金砖4000多块。明清两朝一共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每逢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大典或仪式。
那么,作为大明宫核心宫殿的含元殿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它有多高?有多少间房子?有着什么样的装饰?是否也一样群龙环绕、金砖铺地呢?遗憾的是,由于发掘面积有限,第一次考古工作并没有完全揭开含元殿的面目。
大明宫的考古工作从1957年开始,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由于范围很大,地面形态复杂,很多地方被现代建筑覆盖,所以调查工作相当艰难,大明宫的面貌刚刚显露一角,就又被罩上了更深重的迷雾。
1995年到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含元殿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这次发掘揭露的面积达到27000平方米。
和故宫太极殿相比,含元殿的气魄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史书记载,公元663年,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如期竣工。不久,高宗和武后就从太极宫搬到了这里,从此,这里就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统治的中心。
含元殿多用于举行盛大庆典,册封、改元、受贡等重要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当时诗人称“万国拜含元”。
据说人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从大殿正面的龙尾道上来到皇帝面前,百官朝贺,震撼人心。
但考古学家们从挖掘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疑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介绍说:东西60米,南北105米的范围,全部埋了探方来进行发掘,但是很遗憾,就没有找到龙尾道痕迹。
最初马得志画的大明宫布局图,从宫门进入后有一条大道直达含元殿的前殿。当时的记录中说这就是长600多米的龙尾道。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尚未对含元殿前的遗址进行挖掘,只是根据明清故宫的形制,估计从皇城的宫门到正殿应该有一条位于中轴线上的大道。但是在后来的挖掘中,却没有在殿前的正中发现龙尾道的痕迹。
难道传说中游龙般雄伟壮观的龙尾道并不存在?那么当时的百官又是如何走上大殿的呢?出人意料的是,考古学家们在含元殿的西侧,也就是西凤阁的内侧,发现了道路的痕迹,也就是说,含元殿前存在着东西两条龙尾道。
那么,究竟是否存在中间的那条龙尾道呢?如果存在,它和左右两条龙尾道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有专家认为,早年确实存在中间的一条龙尾道,后来由于下雨坍塌,废弃不用,在两边重修了两条龙尾道。
不论历史的真实是怎样的,当年这里的景象相当壮观。
根据专家的分析,唐代的百官上朝时要先走过殿前长615米、宽740米的方形广场。穿过广场,文臣走左,武臣走右,分别登高上各长78米的东西龙尾道,经过7折迂回前行,又升高了10米,才能踏上晶莹白玉的台阶进入含元殿,手捧芴牌,依次站好。这段路很长,走的很不容易,见皇帝是见天子,就得有点登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