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多年致力于研究复原古代建筑的工作,对他来说,复原一座消失的宫殿就像福尔摩斯进行侦探一样,必须仔细地进行分析和考证,不能放过一丝线索。在对这些线索进行整合后,消逝了的景象就会回到后人的眼前,为了让含元殿重新回到人间,杨先生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公元857年,它的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和明清时代的建筑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明清古建筑都是在地面上直接起建的,而这座古建筑则建在一个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和故宫相比,这座古建筑的屋顶坡度舒缓大度,屋檐明显要长很多,像帽沿一样伸向前方,并且像鸟的翅膀一样向上翻飞,形成很美丽的曲线。
为了支撑宽大前伸的屋檐,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古代工匠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成复杂的构件,叫做斗拱。这一切便组成了中国唐代建筑的经典形象。
含元殿虽然和宗教建筑有一定区别,但大致的建筑形象应该是相似的。
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唐朝建筑形成了高大的台基、宽大的屋檐和精致的斗拱,虽然耗费人力物力,但从外形上看,却给人以一种特别的艺术享受。
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到明清是这样,一条基本是直线,这几间大殿,5间、7间、9间大殿,这是前檐檐口到屋顶下来,前檐的檐口两边是翘起来,快到边的时候才开始往起翘,唐代不是,唐代是从这儿开始,就微微就有点翘了,一直到两边,换句话说,从很远就开始有这个趋势,有点像抛物线的意思,所以前檐的线基本上很短的一段比较直一点,基本上是一条完整的曲线。
在含元殿考古现场,曾出土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似乎是某种动物的尾巴,又似乎只是某种抽象的线条,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员杨鸿勋介绍说:这是一个神话动物,砥在神话传说是一种鸟,是海里的鱼变的鸟,这种鸟可以喝大量的海水,它可以灭火,因为木结构总爱失火,他取这个意思吧,叫鸱尾,就是从正脊过来以后,做这么一个尾巴尖这样的,这是唐代最典型的这么一个构件吧。
这种鸱尾就是后来屋脊上龙吻的雏形。这种建筑构件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和防止雨水渗入,但同时也是绝妙的建筑装饰,“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到了晚唐时期,鸱尾才渐渐长出了嘴巴。
看起来,含元殿的屋脊上还没有后世那种威风凛凛的龙吻,而是线条流畅活泼的鸱尾,这一形象更加强了建筑疏朗洒脱的气息。
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残存的墙体,人们发现含元殿的墙壁也大多涂成红色。红色的墙壁,会配上什么颜色的瓦呢?
今天我们看到的明清皇家建筑大多用的是黄色的琉璃瓦。红墙黄瓦,在清朗的蓝天印衬下,格外地醒目和灿烂。
含元殿考古现场也发掘出了一些漂亮的琉璃瓦。那么,含元殿是不是也如同故宫一样,房顶上铺满了耀眼的黄色呢?
杨先生十分细心,他参考了敦煌的唐代壁画。这些壁画虽然画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但很有可能就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美丽的地方——皇家宫殿。画上显示的建筑是黑色的屋顶,绿色的边。再综合其他证据,杨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