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七):书画

2011-02-07 17:2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故宫,曾经存放过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心灵的证明。将近600年的岁月中,就在这些宫殿里,书画传递着华夏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观念。

这里是皇帝赏玩书画的私人空间,200多年前,一个名叫弘历的皇帝常常独自坐在这个不足6平米的小暖阁里,静静地欣赏着三件堪称绝世珍品的书法。它们是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弘历认为,这是整个大清帝国汪洋般的宫廷书画收藏中,最精致的三件东西,为此他特意将这间小屋改名为“三希堂”。

正是这位爱好书画的皇帝,成就了整个清王朝的宫廷书画收藏,中国的书画收藏史也因此留下了绚烂的一笔。在这位乾隆皇帝当政的那半个多世纪里,他将这座皇家宫殿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书画博物馆!

今天,当人们置身其中的时候可能想不到,在这片宫殿里的这样一些地方,都曾经存放过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心灵的证明。将近600年的岁月中,就在这些宫殿里,它们传递着华夏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观念。今天,它们依然深入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

对于一位肩负治国重任的当朝皇帝来说,收藏书画不过是个人微不足道的消遣爱好,但恰恰因为弘历是个皇帝,而且还是个盛世帝王,他个人的这种风雅情趣就引发了一次历史空前的书画大聚集。几乎所有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在他在位的60年间,进入了紫禁城。今天我们能够在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那些最珍贵的书画文物,大多源自弘历的毕生收藏。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乾隆朝之前,紫禁城里的书画收藏史。最初进入这座皇城的书画来自元代宫廷旧藏。作为胜利者,明王朝接管了属于前代王朝的一切遗物。这些曾经被元代宫廷保管的珍贵书画,被新主人钤上了新的印章。这样轻轻一印,历史就又翻过了一页。

然而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这些前代书画并没有更多的兴趣。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如花妙笔,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大批军用物资的图像,“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使有防边御患”,这位马上皇帝欣赏的似乎只是广备军马的战略意识。

整个明王朝的宫廷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极的书画收藏活动,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是查抄犯罪大臣家产的收获。

万历十年,富藏书画的权相张居正去世,他生前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事逐渐被政敌揭发。万历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性格古怪的人,他最大的特征是小气和贪财。虽然我们无法解释,一个富有四海的人为什么会对金银财宝那么感兴趣,但确实当有人提到张居正富可敌国的财产时,一直保持沉默的万历终于动心而且愤怒,抄家行动迅速开始。

就这样,臣子家藏的书画变成了宫廷内府收藏,但这似乎更像一场财富的转移,整个过程与艺术本身无关。

不但入藏有限,明王朝的宫廷书画还不断地流失,而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开军饷。

胡忠良:崇祯时期已经到明末了,因为当时是两线作战,那么就是一个要是在国内来围剿这些起义军,那么在关外就要对满清来作战,所以呢,就是这个军饷,就造成了国家国库已经非常空虚,直到起义军围城的时候,崇祯他也是在《明季北略》这本书里记载,他搜刮宫中,只搜刮了三十万两来助饷。

当崇祯皇帝在煤山脚下上吊的时候,他身后的紫禁城早已经是空空如也了。

而后,新朝来临。

从关外来的铁骑,很快证明了自己对正统中国文化的兴趣。等到这个王朝 “盛世”开始的时候,它已经拥有一个开明,且有深厚汉文化修养的君主。

康熙皇帝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汉族文臣,他们得到皇帝格外的优待。这里面有一个叫高士奇的人特别值得一提。

来新夏:他在康熙周围,有时候康熙,有些这个地理知识,这个风俗人情,就要咨询他,他都能很快的回答,康熙有些诗做了以后,他都可以来奉和,所以很得康熙的欢心。

高士奇不但逢迎乖巧,而且格外地精明,在向皇帝进献书画这件事情上,他异乎寻常地胆大,他竟然敢欺骗皇帝。

他进献给皇帝的书画都记载在他的一本书——《江村销夏录》中。

在这本书里,高士奇对每件书画的外观特征详细记载,但对书画的真伪优劣却都没有说明。

事实上,除了公开出版的《江村销夏录》之外,高士奇编纂的书画目录还有另外一部,后世称之为《江村书画目》。

杨丹霞:另外一本,是他自己这个私家这个珍秘的一个底账,它重要的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说,他对于这件藏品,他自己的意见鉴定意见,他是注明白的。那么第二点就是,这个东西是可以进献给皇帝的,还是说可以随便馈赠给亲戚朋友的,这也在这个东西边上都注出来的。

翻开高士奇自己的批注,他的用心一目了然:做工精细的假画是可以拿来进献皇帝的;真正有价值的名作真迹,则要永远秘密地珍藏在自己手中。

不过高士奇死后,他的全部藏品还是进入了皇宫内府,纵然他对书画着迷且精明过人,可他的心机还是斗不过时间和皇权。

高士奇去世32年后,康熙皇帝的孙儿弘历登基,年号乾隆。这位乾隆皇帝在热衷书画方面可算与当年的高士奇不相上下,不过当年他在这里赏玩他最珍爱的三件书帖的时候,却并不知道,他手中署名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其实是唐宋时期的仿本,只有王珣的《伯远帖》是东晋时候的真迹。但尽管如此,这些收藏也足以值得夸耀了。

像三希堂三帖这样,有着千年历史的书画作品,在进入紫禁城之前都经历过无数惊险。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中国书画收藏史上那些令人心痛的劫难:

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军队围困在江陵城,在投降前夜,萧绎将他收藏的14万卷,囊括天下精华的书画典籍,一夜之间焚毁。

1300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书法名画随船前往,途中船只倾覆,随行书画大半落水。

距今800多年前,金兵攻陷汴梁,宋徽宗的空前收藏从此散落流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