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七):书画(3)

2011-02-07 17:2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冯保以不可告人的途径得到《清明上河图》的同时,在京城坊间开始迅速地流传起这样一种说法:据说宫里一个小太监偷偷把《清明上河图》盗出库房,逃

冯保以不可告人的途径得到《清明上河图》的同时,在京城坊间开始迅速地流传起这样一种说法:据说宫里一个小太监偷偷把《清明上河图》盗出库房,逃跑时怕被人撞见,慌乱中便将画卷藏在某处宫殿的排水孔洞里,准备日后再夹带出宫。不料天不从人愿,当日就下起瓢泼大雨,而且一连下了三天。排水洞里的《清明上河图》被水浸泡,取出来时已经糟烂不可收拾。

杨新:你说这个故事根冯保题款有没有联系,我觉得有一点联系,因为事实上《清明上河图》没有被毁,也没有水泡的痕迹,就是说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

通过种种线索,今天的书画专家推测,当初《清明上河图》被毁的传说,很可能就是冯保,为掩盖自己盗画罪行而故意放出的风声。

自从离开紫禁城,《清明上河图》便又销声匿迹,直到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的那年,它才又重新回到这座皇城。

因为乾隆的去世,权臣和珅被迅速扳倒。早在两年前去世的湖广总督毕沅,因为被查出有交结和珅的行为,身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出现在查抄物品中。

这次,它被珍重地存放在延春阁,毕生热衷于书画的乾隆皇帝,终究没能在有生之年一睹它的真容。

盛名之下的清明上河图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令人们几百年来追逐不断。

杨新:首先,他是一个很写实的作品,但是他的写实不是说完全的照本宣科,他是有组织的,作为这么一个大的场面,从郊区一直画到城市的中心,这一路他所包含的内容,囊括的事物相当的丰富,如何去把组织起来概括起来,而能够有典型性代表性。这个处理构思就相当惊人,你比如说我们在桥上能看到那种热烈的场面,那肯定是人山人海挤得一榻糊涂,底下的大船钻过桥洞要放倒桅杆,那个紧张,有人要想插手帮忙又插不上,那种情景你想里面的细节情节很多,但是我们看画家来处理,这些组织的有条不乱,另外就是他的表现,你像城门口那个乞丐,连他周围人的态度,我们都能体现,你看有一个人骑着毛驴回过头来看,就是不想掏钱,这个心态都能表现的出来,这个很简单的几笔就勾下来了,所以清明上河图引人入胜就胜在这个地方。

如此精妙的清明上河图进入紫禁城后,于嘉庆十年被编入《石渠宝笈三编》。此后,清宫的入藏就没有什么精彩可言了。而乾隆朝耀眼的书画收藏则以登记造册的方式被记录了下来。

早在乾隆8年,弘历就决定,要将内府收藏的书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首先将有关佛教和道教的作品,编撰成目录《秘殿珠林》;第二年,包含全部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开始编撰。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工作,它将为存在了两千年的中国宫廷书法绘画收藏画上一个句号。完成后的《石渠宝笈》,包括续编、三编共成书225册。这是明清两代,600年宫廷收藏的总结。也是历代帝王收藏的最后规模。全盛时期的清代宫廷收藏,大约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晋唐宋元书画2000件,明代书画2000件,这就是中国古典书画作品当时的最大规模。

在故宫数以万计的藏画中,除了帝王收藏的这些历代名家作品之外,还有一些当朝宫廷画师创作的绘画作品。

画中这个坦胸露腿,光着脚戏水的人叫胤禛,他就是那位清代十二帝中最勤勉的雍正皇帝。或许正因为忙得没有时间娱乐,这位雍正皇帝才特别喜欢,让宫廷画师创作这种,类似于我们今天“模仿秀”的行乐图。在这些行乐图里,胤禛一会儿是山间行走的老翁,一会儿又与猕猴嬉戏,这一刻他还在端坐抚琴,下一刻又变成独钓寒江的蓑笠翁。

除了行乐图之外,宫廷绘画更重要的任务,是记录皇帝的功德成就。清王朝的帝国政绩就这样以书画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直到1911年,民国政府建立,清王朝近300年的统治就此结束,以宫廷绘画记录历史的方式,也早在此前,被来自西方的照相技术取代。

溥仪是已经退位的满清废帝,不过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他还住在紫禁城里。正是这个少年在之后的岁月里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盗窃活动,盗窃的目标,主要是当时存放在故宫里的那些珍贵书画。

这方书画鉴藏印属于溥仪。印文的风格式样,与乾隆皇帝当年所用的如出一辙。这是他退位之后,在师傅们的张罗下,模仿乾隆皇帝的风雅所刻的整套印章中的一枚,而后,这个少年就持着这些印在故宫旧藏书画上大盖特盖起来。经他“御览”过的书画,有一千多件被他和胞弟溥杰偷偷盗运出宫,而这一切都是在“赏赐”的名义下进行的。故宫几百年积累的书画精华,几乎被这对十几岁的小哥俩蚂蚁搬家似的盗取一空。直到1924年溥仪被驱赶出宫,盗宝活动才被迫终止。最后的盗宝行动就发生在皇室出宫当天,不过这次行窃的不是溥仪。

金运昌:这里面有一个很有心计的老太太,他就是同治皇帝的瑜妃姓赫舍里氏,官称是敬懿皇贵妃,这位老太太,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什么机会,她把这个三希堂里面《中秋帖》和《伯远帖》,偷偷的转移到她自己居住的寿康宫,而且在24年出宫的时候,卷在行李里带回娘家去了。

之后,二帖辗转被当时北平最大的收藏家郭葆昌买到。十余年后,新一代收藏家崛起。张伯驹是新一代中有名的爱国收藏家,他与夫人潘素为保护国宝不流失海外倾尽家财,许多国宝都是他们夫妇后来向国家捐献的。1935年,就是他们向郭葆昌提出求购二帖。

楼宇栋:人家开口呢?一个帖就要3千万连币,合到黄金多少呢?一千两比哪个游春图还黑,游春图要八百两,他要一千两一个帖,那当然不可能了,你根本没这个财力,你想一个帖一千两黄金,两个帖不就两千两黄金吗?两千两黄金,当时我老岳父,不可能有这个财力的,那么只好作罢。

解放前,二帖被郭葆昌的儿子带到香港,1951年底,在周总理直接批示下,二帖被以45万8千港币购回。

百年沧桑,三希中的二希历经坎坷但终究回到故宫。在特定的展出日子里,前来参观的游人可以亲眼见到,这两件曾经被乾隆皇帝珍爱的书帖。而当年溥仪出宫时仍留在宫中的快雪时晴帖,则在抗战前文物南迁的时候,与其他珍贵文物一起被转移到南京。1949年它又被运往台湾,现在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希堂三帖是幸运的,像它们这样能够保存到今天的故宫书画,包括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部分,只是历史上曾经被保藏传承过的,书画文物中极小一部分。那些因天灾人祸而损毁或流失的古书画,有些我们已经永远没有机会见到,还有一些却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若隐若现……

这是中国博物馆进入拍卖行购买文物的开始。这幅画自从1945年被溥仪在长春遗失,便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次拍卖是它半个世纪以来首次现身,整个中国文物收藏界都为之震动。而故宫博物院的收购手笔则令人刮目相看。

这片富藏书画的古老宫殿,如今以21世纪的节奏运转着。

隋代画家展子虔的这幅《游春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绘画真迹。我们很难想像,从它问世到今天的1400年间,这幅轻薄脆弱的绢本画经历过多少次战火、水患和人祸,但它奇迹般地保全了下来。今天,它结束了千百年来离乱聚散的历史命运,和所有幸存的古书画一起,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

(责任编辑:博古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