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七):书画(2)

2011-02-07 17:2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了解了这千年传承的惊心动魄,当我们再回到当年弘历赏玩三希书帖的这间小屋,就不难体会,无论是在乾隆年间还是现在,能够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真迹

了解了这千年传承的惊心动魄,当我们再回到当年弘历赏玩三希书帖的这间小屋,就不难体会,无论是在乾隆年间还是现在,能够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真迹,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千年以来,书画的聚散流迁总与帝王命运、王朝更替相关。今天我们还能够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厅里看到这样的作品,则与300年前那场改朝换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末战事四起,大量宋元以前的书画珍品流散民间。到清康熙年间,随着社会逐步安定,民间书画精品渐渐汇集到少数大收藏家手中。等到乾隆皇帝开始从民间收画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简直就像是几个现成的书画精品库。

这些书画入宫前,它们在民间的主人,用加盖鉴藏章的方式,将自己的印记永远地留在了画卷上。就是这些印章,记载下了每一幅书画的命运变迁。

这幅画叫《雪景寒林图》,是北宋大画家范宽的作品。它曾经为故宫旧藏,现在则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幅画自问世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到清朝康熙年间,被天津一个名叫安岐的大盐商收藏。

康熙后期,安岐在天津贩盐发家,之后他就开始大量收集古书画,并将自己的收藏著录成书,就是这本《墨缘汇观》。从书中的记载来看,当年安岐所藏的书画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多为年代久远的名家珍品。

然而到乾隆初年,由于天津盐场外迁,新兴盐商取代了老盐商,安家也随之败落。

安岐手中这一大批书画精品,陆续被宫廷收购。

在乾隆皇帝得到的这些安岐藏品中,有一幅山水画格外特殊,甚至还因为它引出过一段书画收藏史上的笑谈,这就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

曾君:黄公望晚年,它是最后一部作品,他最有名就是说,一个是元代的绘画,对明清的绘画有特别大的影响,在元代绘画里面,黄公望是首屈一指的,在黄公望的作品里面这个《富春山居图》又是最好的,所以就像邹之麟他有一个题跋里面讲,他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好比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里面的《兰亭序》。

这样一幅中国文人绘画的颠峰之作,在后来的300年间被世人竞相收藏。明末,一个叫吴问卿的人得到了它。吴问卿对这幅画算是真正的爱不释手。《富春山居图》后面有题跋记载,此人不但吃饭睡觉都要带着它,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什么家财都可以不要,就只有这卷《富春山居图》一直带在身边随自己一同逃难。正因为吴问卿太爱这幅画,他临死的时候,便决定将它烧掉为自己殉葬!

当时《富春山居图》已经被吴问卿扔进火中,眼看一代宗师的名作就要化为灰烬,这时,是吴问卿的侄子偷偷用其他画卷将它从火盆中换了出来。但即使如此,抢救出来的《富春山居图》也已经被烧成了两段。

《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后,被吴家分别加以装裱。启首一段装裱成为后来的《剩山图》,如今存放在浙江博物馆。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弘历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

安岐过世后,《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在乾隆十一年的冬天来到了弘历面前。但此前弘历已经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

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弘历蒙骗了。

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弘历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他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

不管弘历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公元1799年,弘历去世。此后,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在书画收藏方面就没有太多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嘉庆不如乾隆那样风雅,更是因为,弘历确实已经在有生之年几乎囊括了天下收藏的最精华部分。

为了表示对父亲心爱之物的珍重和缅怀,嘉庆皇帝决定,将乾隆平时珍玩的书画器物,全部封存。这里就是嘉庆封存乾隆主要书画珍藏的延春阁,因为原建筑毁于1924年的一场大火,今天我们只能通过当时画师的笔墨领略它的风采。尽管弘历的收藏雅兴没有遗传,但嘉庆时,这栋延春阁,还是有一批书画入藏,其中就包括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问世之后,它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宋徽宗。而后,战争和朝代更替使《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流传始终充满神秘感,直到明代权相严嵩倒台的时候,它才随着严嵩被查抄的家财一起进入宫廷。但没多久这幅画就又从宫中神秘地消失,而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段明代题跋的作者——大太监冯保。

杨新访谈:冯保这个题跋,我琢磨着有文章可做,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个东西是在宫里头,他又认为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那么今天,他怎么得到这个东西他没有讲,这个我们就反过来推测,一个是皇帝直接赏赐给他,你不是喜欢吗我就送给你了,他就会大书特书,皇帝怎么怎么把这个东西送给我了,我怎么怎么的高兴,他不讲他只讲好不讲怎么来的,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