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玉璧,它默默立在这里已不知有多久了,它直面的是养心殿,那是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这块玉璧取“面壁”的意思,它时刻提醒着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
当玉器进入皇宫之后,便在这个宫殿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送,这个礼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花,中国人认为这个礼物非常名贵,而我则以为这东西未必值钱。”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马戈尔尼。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 0日清晨,这位叫马戈尔尼的英国特使受到中国皇帝乾隆的接见。双方在这次接见中互赠礼品。乾隆皇帝将一柄白玉如意赠送英王,又分别赠马戈尔尼与副手绿色玉如意。
在接见仪式后对各宫殿的参观中,马戈尔尼对富丽堂皇的宫殿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他发现每一殿的宝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状与赠给英王的相似”。马戈尔尼虽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与兴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这种被他认为并不值钱的美丽石头,在中国人眼中,却十分珍贵,并有着非凡的价值。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赋予这些美丽的石头独特的喜爱。
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与东方人的气质极为吻合。
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在紫禁城中,最能体现玉的尊贵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玉玺。
这里是交泰殿。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25方宝玺曾收藏于此,其中的23枚宝玺都由玉石雕刻而成。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那块著名的天然宝玉和氏璧,后来被雕刻成为秦国的传国玉玺。秦始皇曾希望借助这块宝玉的神力护佑他的王朝千秋万世。而后的各个王朝,也无不渴望获得和保有这枚传国玉玺。传国玺的流传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相传明朝灭元时,蒙古部落将玉玺带到了漠北,从此之后,真正的“传国玺”失去了踪迹,而各种仿制的赝品层出不穷。这是存放在紫禁城中,不知何时何人进献的一件所谓“传国玉玺”,据专家分析它其实是用泥土制成的。
乾隆皇帝对和氏璧的传说并不以为然。他更看重的是本朝御玺。
乾隆十一年以前,交泰殿贮藏宝玺多达三十九枚,真假混杂,其中就包括那枚假的传国玺。乾隆认为即便是真的秦代玉玺也不能与大清国的宝玺放在一起。乾隆十三年,在他为《宝谱》所做“御制交泰殿宝谱序”中提出:自古以来宝玺就没有固定的数目,现在交泰殿贮存的宝玺年头长了,记载也失实了,又有重复的,所以要加以考证,按次序排列。宝玺的数目为二十五枚,这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所定。他知道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永远不灭亡,将宝玺的数字定为二十五,就是籍《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但实际上,乾隆之后,皇位仅仅往下传了六代。
除了玉玺之外,玉器在紫禁城中无处不在,它们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装饰品。各个宫殿的多宝格陈设的艺术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玉的颜色有5种,分别是白色、青色、黄色、碧色和墨色。故宫的玉器涵盖了玉的各个种类,其中新疆和阗玉又占据了主要地位。
穿过养心殿宝座后面的通道,我们来到了皇帝休息的后寝殿,这里陈设着很多玉器。在进门的东西两侧摆放着两个碧玉盘。盘的中央刻着一首诗。这首诗大致讲了公元1755年至1760年乾隆平定准葛尔的这段历史。平定西域后,和田玉内运的道路被打通,这件事对于中国宫廷玉器的制造,有着极大的意义。从此以后,新疆和田玉从开采、运输到制作,在法律上被皇家垄断。
公元1787年,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一批造办处的官员在大内太监的陪同下手拿量尺小心翼翼地走进乐寿堂。他们一边丈量尺寸,一边还在小声讨论着,看来是要摆放一件重要的物品。如此兴师动众,他们要摆放得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原来,这是一件来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的巨型玉石雕刻的《大禹治水图玉山》,这件5000多公斤重的玉雕,直到今天仍被称为世界之最。位于昆仑山脉的密勒塔山海拔近50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才能进山开采玉料,在当年极端原始的开采条件下,这件玉料从山上移至山下,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开采已经很不容易,可是把重达五千多公斤的玉料运到万里之外的北京,路上还要跨越千山万水,这就更是一件极难完成的任务。这块巨大的玉料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来到紫禁城。
那块玉料就是人们所称的和田玉。
巍峨险峻的昆仑山,海拔4、5000米的地方终年被皑皑白雪覆盖,美丽的和田玉大部分就静静地埋藏在这里。采自山上的大块玉料和源自水中的珍贵籽玉,使这里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宝地。每年七、八月的时候,山洪爆发,把大量的山石带到了白玉河的下游,其中的玉石经过年复一年的搬运、冲刷,最坚硬的部分幸存下来,留在了河床的两侧,形状与鹅卵石相似,表面十分光滑,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为玉中极品的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