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故宫(十一):国宝大流迁

2009-06-29 10:1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文物集中装车,随后出午门运往前门火车站。没人知道这些国宝何时才能够再运回来。

1924年11月5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这一天对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却极不普通,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是自己在紫禁城里度过的最后一天。退位13年来,溥仪从未离开过这里,他依然拥有内廷的一切,包括这里收藏着的所有文物,那是2000年来封建帝王们历代搜集而来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我们现在说的清宫的藏品或者说明清皇宫的藏品,它不是说是明代或者清代两朝收集的。也包括从宋代以来宫廷里边这些藏品,它继承了这批。

纵观中国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常常会伴随着大量文物的散佚和毁坏,如梁元帝萧绎在皇城被攻破前就曾烧毁了所有的收藏。而每一个王朝的承平时期,来自各地的文物精华又会集中到宫廷。这是文物的宿命。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个行宫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当年清宫的收藏到底有多少,具体存放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人能说得清楚。目前能看到的清廷编纂的几本收藏书录大多只限于对书画方面的记载,而且远远不是全部。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一个月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内廷文物进行了清点,据清点报告记载,故宫的文物中瓷器最多,大都存于宁寿宫、皇极殿和斋宫;其次是书画,以钟粹宫最多;金器、铜器、玉器在各殿都有不同数量的收藏。但这只是溥仪离宫后的情形,可以肯定的是,这时的文物已经有了大量流失。

事实上,清宫藏品的第一次大流失,是在此之前六十多年的1860年。

圆明园是清代帝王用150年时间陆续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也是皇家文物的重要收藏地。这是当时的宫廷画师沈源、董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今天的人们只能从这里想象当时圆明园的风貌。据不完全记载,圆明园中仅唐宋名人字画就有200多幅,园内的文源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藏书楼,其中收藏的一部《四库全书》就有3万多册。而四库全书在全国只有7部。在舍卫城中还有康熙以来收集的10万尊珍贵的佛像。而这些几百年来的珍藏在几天之内就消失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后进入圆明园,第二天,疯狂的抢劫开始了。

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发往本国的通讯中说,在进入皇帝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而价值连城的书画,在士兵眼里不过是废纸罢了,甚至被用来点烟。

连续三天的抢劫之后 ,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

法国大文豪雨果怒斥这种暴行说:两个强盗,在抢劫和纵烧了圆明园之后,他们平分了赃物,手牵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

法国枫丹白露宫,法国国王的行宫。当时的拿破仑三世专门修建了一座中国馆,它的藏品全部来自于中国皇帝的行宫,是英法联军统帅蒙邦利的战利品。这里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从未正式对外公开。

圆明园管理处研究员 刘阳:法国人当时抢走之后呢,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呢当时到了枫丹白露为了装修他出现了破坏性的一些破坏。像一些珐琅一些香炉他把香炉盖掀起来当吊顶使。抢出一个唐卡,它挂在墙上当壁纸使。珐琅五供是来自于圆明园,它上面插了些西方的蜡烛,他把屏风改造成一个展示柜,改造成一个多宝格的形式。实际上他就破坏了一个大的屏风,类似于就像一个古董商卖古董似的那种形式。所有东西堆在一起,实际上他没有更多地去把文物进行分类,因为他文物数量太大了。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据说这里的宋元明瓷器的收藏量仅次于北京的故宫。在它的东方馆赫然展出着一幅《女史箴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卷轴画,虽然是隋唐时期的摹本,但它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少有的传世作品。1903年英军上尉约翰把它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这幅画来自于对中国的另一次抢劫。

1900年农历八月初四,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自建成以来第一次遭到外来入侵。这是俄国官兵在乾清宫的皇帝宝座上兴致勃勃的留影。当时,各国军队在紫禁城轮流驻扎,先后长达一年多时间,故宫文物遭到洗劫。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清宫的档案也有记载,但是记载的不全。你比如说档案记载某一天,军队拿走了有300多件,他有个大的(数目),列的不详细,就是说玉器啊什么什么有多少。这样的记载比较多。一个准确的统计也没有的。

中南海,一座比故宫的历史还要早的皇家离宫,当时这里成了八国联军的总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