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年从中南海的瀛台被抢走的《五牛图》,它是唐代大画家韩滉的真迹,而目前唐人真迹存世已经寥寥无几。它被抢走后,多年不知所踪。1951年,国家以5万元港币从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买回。
在这次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圆明园彻底地毁于战火,其他的几处皇家重地甚至王公府邸都遭到洗劫。藏于翰林院的《永乐大典》被烧毁。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1万1千册,只剩下了300多册,其中170册留在中国,其余的分别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
故宫以及宫中文物的命运始终随着国运与时局的变化而动荡起伏。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小朝廷处在一片末日的混乱当中,一批太监开始伺机盗宝。当时地安门一带新开了不少古玩店,而且生意都很兴隆,而这些店铺的后台老板大多是宫中的太监。
新中国成立后,在清理故宫时,曾经在多处发现了被太监们藏匿起来却没来得及带出宫去的珍贵字画。其中在重华宫的戏台底下就发现了金代大画家赵霖的《昭陵六骏图卷》。它是根据陕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绘,这是赵霖惟一传世的作品。
宫中文物的失窃惹怒了溥仪,他命内务府彻底查办。但这却招来了更大的祸患。
1923年6月26日,为了灭掉偷盗的罪证,太监放火烧毁了建福宫,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据说,建福宫内曾存放了上千尊金佛,事后,光一家金店在处理这些灰烬时就拣出了一万七千两金块和金片。
建福宫大火后,在国人的一片谴责声中,溥仪搬出紫禁城只是早晚的事。为今后的生活打算,他开始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向宫外转移文物。事实上,在居住后廷的十几年中,溥仪曾随心所欲地把许多宫中的东西赏给它的近臣。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大画家顾闳中的杰作,当年溥仪随手把它赏给了他的师傅梁鼎芬。虽然后来被清宫收回,但又被溥仪带出宫外流散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从香港购回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幅宋人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当时宫中有两件,溥仪把其中的一件赏给了他的师傅朱益藩,后来这件作品流到美国藏于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如果说以往的赏赐是为了摆谱,那么这次对溥杰的所谓赏赐就完全是有预谋的偷盗。作为逊位皇帝,他并不敢直接把东西拿出宫去,而是制造机会,让他的弟弟溥杰进宫陪读,由太监用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放学后再带出宫外。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的精品。
这是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从这里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1922年,宣统14年的7月13日。先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名画,总数是册页68件,字画1285件。其中仅十一月初八一天就赏出26件之多。
1925年2月23日,在被赶出紫禁城3个多月后,溥仪离开北京,来到了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随后还成立了所谓的“清室驻津办事处”,依然过着小朝廷的奢华生活。为了支撑门面,他开始变卖他当初偷运出来的书画。
在天津,溥仪究竟卖出了多少书画已无稽可查,但仅仅赏给经手人的就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和《阆苑女仙图卷》等名作。
《阆苑女仙图卷》是五代画家阮郜仅存的一件作品,而五代人物画传世的总共也超不过十件。《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真迹,反映了唐王朝与吐蕃和亲的重要史实。这两件作品解放后被故宫博物院收回。而与《女史箴图》同等珍贵的《历代帝王像》从天津流出后被卖给日本人,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年的11月10日,溥仪悄悄地离开天津去了日军控制下的长春。1932年3月9日,在长春的伪皇宫里,在签署了卖国条约“日满议定书”后,溥仪变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在当上傀儡皇帝后不久,他偷运出宫的文物也从天津秘密运到长春,存放在了这座叫“小白楼”的仓库之内。
几乎与此同时,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为了在时局恶化时保证文物的安全,正在进行文物南迁的准备,这样的准备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悄悄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在故宫文物准备装运南迁之前几天,当时的院长秘书吴瀛被指定为第一批文物的押运官。一时间舆论哗然,毕竟这是几百年来如此大批量的国宝第一次有计划地主动地离开紫禁城,不少人为此担忧,甚至有人要以武力阻止南迁。
故宫职员吴瀛之孙 吴欢:因为这个文物呢,大家对它都是一种敬畏的心理,无论是今天来看,无论是反对文物南迁,和这个提出文物南迁的,从心理上都是好意的。但在当时来讲,冲突得很厉害。因为这个,反对文物南迁的人认为,动了文物,就不知道运到哪儿去了。谁也不能保证,又是战乱时期。这些东西怎么办,对不对,又是国宝,价值连城。
院长易培基向当时的南京政府通报了北京的情况,南京政府告慰民众: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故宫文物应立即运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文物集中装车,随后出午门运往前门火车站。故宫职员那志良后来回忆那夜的情景说:“当时非常寂静,除了车辆声之外没有任何声音。没人说话,也没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没人知道这些国宝何时才能够再运回来。
第二天清晨,满载文物的火车,驶出了前门火车站。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物大迁移就这样开始了。
火车沿平汉线到郑州,后改陇海线到徐州,再由津浦线到达南京的浦口。
等到了浦口,文物的存放地点突然又有了变故。那志良戏称:这是抬着棺材找坟地。
吴瀛之女 吴珊:古物到了那儿,不知道往哪儿运嘛,那个张继又说要运到什么西安,有的又说要运到什么……
故宫职员吴瀛之孙 吴欢:然后到底是运上海呢还是运陕西呢?当时又发生矛盾了。张继主张运到陕西,因为他陕西那边关系好,也是国民党常委,宋子文呢,主张运到上海,但是陕西没有具体的地方,上海宋子文也没安排好具体的地方,这些国宝不知道运到哪儿。
当时总押运官吴瀛去南京政府奔走请示,他甚至找到了当时的南京政府主席林森,然而也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