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消失的疏勒国:西域佛国,丝路重镇(二)(2)

2009-07-21 15:5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当时,乌孙国兵力强盛,汉武帝时又曾以细君、解忧两位公主先后下嫁,因此班超打算借助乌孙的力量。章帝颇以为然,于公元83年(建初八年)拜班超为

当时,乌孙国兵力强盛,汉武帝时又曾以细君、解忧两位公主先后下嫁,因此班超打算借助乌孙的力量。章帝颇以为然,于公元83年(建初八年)拜班超为将军长史,升任徐干为军司马,另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出使乌孙,联系“合作”事宜。

李邑走到于阗时,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吓得不敢前行。为掩饰自己的怯懦,他上书给朝廷,说对西域的行动肯定会劳而无功,又造谣说班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班超听说后,毅然让妻子离开自己,表示自己的决心。汉章帝也深知班超的为人,下诏切责李邑,说:“就算班超沉湎于温柔乡,不想回来,他手下士兵千余人都不想回归故土吗?他们怎么都能与班超同心协力?如果班超是那样的人,肯定早有士兵跑回来报告了,还用得着你来说吗?”盛怒之下,章帝命李邑接受班超的管辖调度,让班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李邑留在西域。

班超并不因私怨报复李邑,反而让李邑带着乌孙侍子回京。徐干劝班超说:“李邑之前诬陷您,想坏了平定西域的大事,您为什么不借着皇上旨意的安排留下他,好好教训他,派其他人送侍子回京呢?”班超说:“你这话就错了!正是因为李邑诬陷我,我才派他回去。我问心无愧,为什么害怕人家的坏话呢?如果为了泄愤而留住他,就不是忠臣了。”

公元84年(汉章帝元和元年),朝廷又派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率领800兵士前去协助班超,班超便发动疏勒、于阗兵攻打莎车王。莎车王暗地里派使者串通疏勒王忠,以重利诱惑他,疏勒王忠便决定反叛,勾结莎车王西逃,固守乌即城。班超另立疏勒王室的府丞成为疏勒王,将不愿谋反的人全部调动起来攻打叛王忠。双方相持了半年,由于康居王派精兵援救,班超难以攻取乌即城。这时,月氏王与康居王联姻不久,关系很亲密,班超就派人赠送很多金银锦帛给月氏王,让他劝止康居王。康居果然撤了兵,还生俘了叛王忠,把他押回疏勒国,乌即城便只好向班超投降。

又过了三年,叛王忠去游说康居王,向他借兵回国,并暗中与龟兹勾结,派人向班超假投降,班超知道他们的阴谋,但表面上假装答应接受投降。忠一听大喜,马上带领轻骑来见班超。班超暗中埋伏下军队等候着,设下营帐,奏乐接待,酒过一巡之后,就高声喝令部下将忠捆起来斩首,并就势击溃忠的随从。西域南道就此畅通无阻。

此后,班超收服莎车、大月氏、龟兹、姑墨、温宿、焉耆、危须等国。西域大大小小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

公元95年(和帝永元七年),朝廷下诏说:“以前匈奴横行西域,侵扰河西。那时,纵使是白天,城门也紧紧关闭。先帝(汉武帝)怜悯边疆、西域百姓的苦难,命将帅出击匈奴右地,破白山,临蒲类,取车师,西域诸国震慑响应,西域被开通,朝廷在那里设置了都护。可是,焉耆王独谋悖逆,依仗险隘攻击都护府,杀我汉朝官兵。先帝(汉明帝)重视百姓的身家性命,不愿意兴师动众,因此命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历尽艰险,在西域坐镇二十二年,西域各国无不宾服。班超除去了那些依附匈奴的国王,改立心向汉朝的国王,不动中国一丝一毫的钱粮,不须大军远征,就使西域和平安定,互相团结,除掉了叛逆,为死难的将士报了仇。鉴于班超立下大功,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一千户。”后人因此尊称班超为“班定远”。

和帝永元十二年,垂垂老矣的班超上疏说:“臣听说姜太公虽然封在齐国,死后都安葬在周国。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周国与齐国同在中原,相隔只有千里,太公尚且思恋故土,何况小臣远处绝域,怎么能不想念家乡?蛮夷的风俗,历来敬服青壮,瞧不起老人,我再留在这,可能就会让西域产生轻慢之心。臣年纪大了,常常担心死在他乡。当年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现在臣得到皇上的厚爱,奉命守西域,如果终老于此,也无怨无悔,就怕后人因此不愿再出使西域了。臣不敢奢望到酒泉郡,但求能活着走进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上奏,让我的儿子班勇带着贡品入塞,让他看一看自己的故乡。”

汉和帝看到奏折,非常感动,下旨允许班超回京。至此,班超在西域镇守了31年。公元102年(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当年九月就病逝了,享年71岁。

身在西域心在汉,疏勒一心与中原携手

自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开始,西域疏勒国正式归属中原王朝,此后与历代中原王朝都保持着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

汉末三国时期,尽管中原大乱,疏勒国还是遣使而来。曹魏政权在西域设西域长史,封疏勒王为“守魏侍中大都尉”,并颁发印绶。

到了西晋时,疏勒国不断遣使向晋朝贡献名马、特产,还将王子送到晋朝京都作侍子,学习文化和中原典章制度。同时,疏勒王接受了晋朝所赐封的“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的封号。

东晋之后,内地先后有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统辖过西域。疏勒国一如既往,并不因中原政权更迭频繁而像其他西域国家那样寻求独立,与中原割据政权仍保持隶属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323年前后(约东晋明帝太宁元年),疏勒国被龟兹兼并,疏勒王降格改称为“贵人”,成了一个傀儡。龟兹王又派遣将领对疏勒国实行“监护”,以控制疏勒。这种局面维持了几乎一个世纪,直至公元420年左右,龟兹受到吐谷浑的侵袭,疏勒“贵人”才乘机起兵杀死龟兹派遣的监军,重新恢复了原有地位。

新疏勒王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遣使到内地与北魏政权取得联系,表示臣属。可惜疏勒使者行至途中,被柔然部大兵阻挡,被迫返回。

随着北魏政权日益强大,疏勒国终于冲破阻力前往朝贡。自公元435年至公元512年间,疏勒就曾先后15次向北魏派出使者表示臣属,北魏也曾派出使者前往抚慰。虽然其间自公元480年至公元563年间,疏勒国不幸又被游牧于中亚地区的�哒人所征服役使,但心向中原、维护统一之志始终未变。

公元567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前后,西突厥驱逐�哒,疏勒又落入突厥贵族之手,并由其派人监统,催促征赋。疏勒与西域各地苦不堪言,无不渴望与内地早日恢复政治上的统一。公元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得知隋朝立国后,疏勒国马上遣使朝贡,希望能回归中央政权。但仅过了3年,短命的隋朝就灭亡了。

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疏勒国终于冲破突厥政权的军事高压,遣使来到长安,面见太宗李世民,要求恢复中央对西域的统辖。

疏勒国的举动使突厥贵族政权大为恐慌。为减少突厥派遣官员对疏勒国重利盘剥所带来的怨恨,早在公元615年疏勒王遣使入隋之后,突厥就曾授予疏勒王“颉利发”这样一个突厥官爵,以示政治上的拉拢和恩宠。但疏勒王并不买帐。这一次,突厥贵族们决心下大本钱稳住疏勒王,于是把汗室公主下嫁给疏勒王,企图以联姻手段强化对疏勒国的控制。疏勒王依旧不为所动,一年后再次遣使入唐。

唐太宗对疏勒的请求高度重视,产生了要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的初步设想。

公元639年(唐朝贞观十三年),疏勒国第3次遣使入唐,再度重申了上两次的请求,终于使唐太宗下定决心。在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及其所属四大军镇这个重大决策问题上,疏勒国的再三强烈要求是起了巨大作用的。唐太宗曾就疏勒王三次遣使之事对房玄龄说:“我南征北战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远处四方的各少数民族无不欣然前来归附。但像疏勒这些西域小国,至今还在苦难之中无法保存自己,这是很让人难过的。希望你们认真辅佐我,不要老是说些丧气话,让我难下决心,动摇大唐的统治。”唐太宗对疏勒王的愿望非常理解,也希望让疏勒重回中原的怀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