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亲王在45岁壮龄不幸病逝,雍正皇帝竟悲痛得三天不能上朝。几天后,雍正再度颁布诏谕,命令恢复怡亲王名字中的“胤”字,并且准许他在身后享有在太庙受祭祀的特别资格。
将田黄石送给自己最宠信的弟弟,可以想见雍正对田黄石的喜爱程度。
皇室的格外推崇,使田黄的身价高涨,在清朝,民间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利益所驱,田黄石的产地,那个区域不大的田坑被人们竞相挖掘。
为了保护田黄石的生存环境,让后来的人们也能分享这个宝贵的资源,现在,寿山村委会特别规划出一片田坑区域,禁止人们开采。因为面积只有两亩地,人们就叫它“田黄的最后两亩地。”
现在,新的田黄石出现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小,人们更多地时候只能在博物馆中或者从私人收藏家手中欣赏到它风姿款款的身影。
清室入主中原后从顺治到宣统共10个皇帝,除了光绪和溥仪,其他的皇帝都留有大量的寿山石印玺藏在故宫博物院。
据统计,雍正皇帝共用过印玺200方左右,其中寿山石印玺就有160余方。
这是雍正御笔之宝,印章用寿山石制成。
印钮上部仿秦汉瓦当样式。瓦钮上雕刻云纹螭虎,钮身四周仿刻商周青铜器纹饰,整个印章造型古朴精致,典雅大方,是雍正时代寿山石印章的代表作之一。
雍正的承继者乾隆皇帝尤其喜爱田黄石。
而且这位曾留下大量诗词和墨宝的清朝皇帝似乎也更注重印章的内涵。
三希堂,一个只有八平方米的小屋,因为他的主人皇帝乾隆和三件书法名帖而闻名。
乾隆皇帝喜好风雅,尤其是书法。当年,他收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询的《伯远帖》珍藏于他的书房,将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并用寿山石中的极品田黄石刻印以铭记。
现在,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名家字画上,可以看到“三希堂”等大量寿山石印章的印迹。
康熙留下的寿山石印章虽然不及他的这两个后辈,但是他的寿山石印章的拍卖价格却高得惊人。
2002年4月,一对遗失多年的康熙御用印章出现在北京的拍卖会上,当时这对印章的估价就是80万到100万人民币之间,而成交价竟高达390万元。这对印章就是用寿山石中的品种之一芙蓉石制成的。
康熙用漂亮的芙蓉石刻下这对印章,纪念自己即位60周年,他亲自挑选了“戒之在得”四字,以提醒自己面对太平盛世还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七旬清健”则寄托了一个普通的老人对自己晚年健康的期许。
康熙殡天后,这对印章与其它康熙印玺一道封存于紫禁城内。1900年,八国联军冲入北京,大部分康熙印章散失。
现在,这对印章重现京城,不知道它的背后还包藏了多少崎岖婉转的故事。
高高在上的皇帝们面对晶莹温润的寿山石,会产生怎样的审美感受,现在,我们还没有具体翔实的记载可以查证;或许那些曾经与皇帝日夕相对的石头们才知道,它们却将这个秘密藏起,始终沉默不语——只剩下一些故事在流传。
有一个民间传说讲的是乾隆时,皇帝在天坛祭天,祭台上,在皇家玉玺的前边,会供着一个用黄龙帕包裹起来的东西,据说里面是一个硕大的田黄石——因为皇帝喜欢其中的寓意“福建寿山田黄”就是“福寿田丰”,不正符合他祭天时的心意吗?
——这究竟只是一个传说,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呢?
虽然历史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福州当地人却怀着美好的心愿,相信它是真的。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宝石类收藏品中,受清朝皇室喜爱的还有大量的玉石和翡翠。
其中玉石在中国已经有长达6000年的历史——那时,先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所雕琢使用的玉石足已令现代人唏嘘赞叹。
而翡翠却是迟至清末,因为慈禧的宠爱才正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寿山石呢,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并利用寿山石的呢?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