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寿山石:方寸之间,别样风韵

2009-07-23 14:01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田黄原石,雕刻好后的艺术品是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一个足足两斤重的田黄石,在它天然的表皮上面,有一层人工雕刻的山水图案。

现在,我们将田黄上的图案做成拓片。

一幅清新的笔墨山水人物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

田黄石上这种有着笔墨情趣的雕刻技法被称作“薄意”。

将以笔墨为传统的中国画运用到石雕中,薄意称为寿山石雕刻独有的一种技法,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艺人们在相石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石头的瑕疵出现在印章的主体部位,印钮雕刻无法遮掩。

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势必会影响石章的品味,过分雕琢又会损坏原石的天然文彩——于是,薄薄地在石面雕刻一层图案就成了最理想的装饰方法。

薄意的修光刀具以平刀和各种角度的尖刀为主,平刀的作用是将图案与石头之间的边缘部位铲平,尖刀的作用则是修正各种细节。

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的最初灵感源自于薄古图案的雕刻。

薄古图案多取材于商周青铜器。

这对高山石印章石体晶莹细腻,纹理若隐若现,而它的薄古线条深厚齐整,被时人赞誉为“密不容针”“堪称一绝”。它的作者就是林文宝。

林文宝是福州西郊人,以印钮和薄古作品称誉一时,他的家乡聚集着大批寿山石雕刻高手,他们的作品因为情趣雅致而深受上流人士的青睐。因此,当年以销售高档印章为主的青芝田老板陈显灿与他们交往深厚。

抗战期间,福州沦陷,寿山石行业衰落,身怀绝技的林文宝没有逃过厄运,贫病交加的他最后竟惨死街头。但是,他的高超技艺并没有消失,在他的家乡,一个叫林清卿的人在继承前辈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薄意技法,使寿山石雕刻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

这就是林清卿的薄意作品。

远远望去,仅仅简单的几笔线条勾勒,就给这些质地莹然的老性寿山石平添了几缕淡淡的书卷之气。

因此,时人都将林清卿刻石称为“画石”。

当时的福州书画家、被徐悲鸿誉为“篆刻和白描双绝”的陈子奋看到林清卿的作品自叹不如,说:“虽写生家罕能及”。

我们看到的这些林卿清印章的收藏者,就是满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的家族——螺洲陈氏,陈氏的后人陈纯老人清楚地记得陈子奋的评价。

林清卿和林文宝一样,都是福州西郊人,受环境的影响,他从小跟随师傅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20几岁就开始小有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清卿放下了刻刀,转身潜心学习中国画。

几年后,他不但掌握了绘画的技法,还领悟到了中国书画特有的笔墨韵味和气势。

当他再次拿起刻刀,这种笔墨气势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他的刀下,使他的薄意作品产生了过去艺人所没有的特种风韵。

仔细观察石面上的云纹,随着光线的转动,虽寥寥数笔却显得灵动飘逸。据说这是林清卿的绝活之一。他利用阴阳受光的原理,刻云纹水纹时,先从一个方向刻一条线,然后掉头再从另一个方向刻线,按照画面需要如此反复,风韵灵动的云纹水纹就出现了。

林清卿还将中国画的传统构图方式运用到薄意当中,有的“密不容针”;有的“宽能走马”;有的对章不但各自独立成画,而且和在一起又是一幅画卷;有的不但石章四面成画,而且即使再加上第一面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而林卿清的雕刻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豪门缙绅供养门客士人之风,远者如战国四公子及其门客,近者有晚清的封疆大吏与他们的幕僚。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