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福州苍山,福建师范学院建筑工地,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工作着。
一切都很平常。
谁都不会想到,这一年,在这个普通的工地上发现的一个小东西居然改写了寿山石的雕刻历史。
这个石雕,乍一看去实在粗简。
它高不过1.1厘米,长也只有6.4厘米,只比一个5号电池略大一些。
似乎无论怎么看,它都难以留住众人的目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是在1954年,也是福州苍山,在另一个建筑工地上,居然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的石雕。
它高2厘米,长6厘米,和前面的石雕形状相似,而且它们的出土年代也都是南朝时期——难道只是巧合?专家们很自然地把焦点集中在这两个石雕的材质上。
1965年,福州北郊的一个工地,又有类似石猪出土,出土的年代仍旧是南朝。
频繁的考古发现证明,南朝时期,福州人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寿山石——就是说,寿山石的雕刻历史足有1500年之久!而在此之前,人们通常认为寿山石的雕刻始于南宋,只有1000年的历史!那么这是否又意味着,南朝时,人们也会有规模地开采寿山石矿呢?
现在,在寿山村,我们可以随时看到有人蹲在地上寻找石头的场景。
而石矿的开采,当然不会只是蹲下来低低头找一找这样简单的事情了。
陈永熹,黄新惠,寿山村村民,几年前,两人和朋友合股寻矿,开采寿山石。
寿山石的开采由寿山村村民世代相袭,因此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石农。
石农相信他们的开采一定要受着当地山神的护佑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每一个矿洞旁边都设有神位,开工前,毕恭毕敬的进香是寿山石农每日必行的礼数。
在深入矿洞大约两百米的地方,我们清楚地看到一道与众不同的石线,这就是石农通常所讲的矿脉。
寿山石矿的不规则分布,给开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陈永熹同黄新惠合开的矿洞出产的寿山石叫杜陵坑石,色彩艳丽,然而因为矿脉薄,开采的难度也比较大。
2004年,日本金石篆刻专家代表团一行来到寿山村,特别提出要参观一下寿山石矿洞。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陈吉至今还对他们的这次参观记忆犹新。
虽然开采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只要发现了矿脉,石农开采下的寿山石原石就远远大于那些出土的石雕。看来,现在还无法断定南朝时是否存在着开采寿山石石矿的行为。
那么寿山石的开采究竟始于何时呢?
《观石录》,清代第一本寿山石专著。
书中写有这样一句话“宋时固有坑。”难道宋代已经有了开采的痕迹吗?
这几个石俑全部由寿山石雕刻而成。
它们分别出土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宋朝古墓。几个墓葬共出土寿山石俑近400件。
这些石俑造型简约朴拙,人物神情却很生动,颇有写意之风。
人首蛇身俑似乎为福建所特有,闽地土著人有着普遍的蛇崇拜现象,东晋以后,大量中原望族衣冠南渡,汉文化与当地文化开始交融,宋以后,汉文化在闽确立主流文化地位,福州也成为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这样的石俑也许就是文化交融的佐证吧;。
这些浩浩荡荡的石俑队伍正在无声地向人们昭示,宋代,在中国东南一隅的福州,寿山石被大量利用的盛况。当然,我们还可以想见那些仍然埋藏于地下的宋代寿山石俑——如此多的寿山石原料,没有开采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