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寿山石:文人的爱玉情结

2009-07-23 14:15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田黄原石,雕刻好后的艺术品是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12世纪末,一个叫黄幹的人来到福州寿山讲学。

他是理学家朱熹的女婿,也是朱熹最可信赖的弟子之一。朱熹临终前留下三封遗书,其中一封交待黄榦,一定要修订整理他的著作。

黄幹秉承师命,大力传扬朱子理论。

他在寿山讲学期间,叮叮当当地斧凿声不时响在他的耳畔,那是寿山石农在大力开采寿山石。

黄榦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兼老师,他的学说还不被世人认同接受;他又想到自己,家道贫穷,竟日只为传播老师的学问奔波,连老师到自己家中吃饭,也只能用清粥小菜招待。不过,即使这样,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遗余力地传播朱子学说。

于是黄榦写下一首诗: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莹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

他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这首诗竟然成为第一首吟咏寿山石的诗句;他也许更没想到,他当时所感慨的经受斧凿的寿山石竟与他的许多同道中人产生了难以言传的情感。

虽然中国文人爱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宋朝甚至更早,但是寿山石与文人结下真正的情缘却要迟至明朝末年。

嘉靖年间,文征明之子文彭自己动手在青田石上刻印,用石头自制印章马上开始在文人中间成为时尚。

青田石、寿山石等石头质地柔软,极易雕刻,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能亲自拿起一把小刀,在小小的方寸之地上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这枚寿山石印章刻于明代1625年。

它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的孙子归昌世。

印底用篆书刻朱文“负雅志于高云”。

字体盘桓婉转,布局却端庄秀丽,给人以婀娜飘逸的印象;加上因为年代久远,寿山石本身透露出老性沉稳的气质,整个印章便是圆润华滋,令人直产生上手抚摸的冲动。

这枚印章,石材属于寿山石中的善伯洞石,善伯洞石本身就以膏脂莹润著称,加之又经过了200多年的典藏,整个印章更显得古雅沉静。

印底“烟波画船”精巧雅致,边款以“隶书”入刻,金石之上竟刻写出了笔墨之味。

这个印章的作者就是清初著名的篆刻大家——西泠八家之一,黄易黄小松。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阶层多是通过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笔墨纸砚是他们最常用的载体;

与脆弱的纸张相比,石头更经得起时间的历练;它更像是美酒,存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浓郁醇厚。

同时,因为石材的尺寸所限,文人们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将原本不受载体限制、可以在纸上任意挥洒的思想意境浓缩成最简练的文字,寥寥数笔的表象和气象万千的丰富内涵,对比和联想之下产生了别具一格的韵味,篆刻将中国汉字的美再一次推上极致。

寻常随分好消闲,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西湖不厌久长看,一种悠然忘我的欣喜境地;

何处春江无月明,一种澄澈怡然的开朗心境;

篆刻不但要讲究好的章句,字体的选择也很有学问,这些印章均为人物姓名章,选用的字体严谨庄重。

除了句子和字体,篆刻家最在乎的就是石头本身了。他们将自己的追求融入到文字中;长年与石头的亲密接触,造就了他们与石头之间不可名状的情感。

谢钦铭,篆刻家。福州人,非常喜欢用自己家乡的寿山石进行篆科。

令人称奇的是,第一个引领篆刻时尚的文人文彭是浙江人,他的故乡就有一种适于篆刻的石头青田石,而寿山石却出自崇山峻岭之外的福州,但是,仍旧有许多外乡人推崇寿山石。

也许文彭自己不会想到,从他在青田石上刻下第一刀开始,福州的寿山石也和文人一起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