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万寿路159号,400多年前,一个叫李贽的人生活在这里。
李贽,号卓吾,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
自称“自幼倔强难化”的李贽似乎生就要与主流传统对抗,他25岁中举,却瞧不起科举制度,当场嘲笑考官无能;30岁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做官谋职,却对官场的种种黑暗现象深恶痛绝;40岁接受王阳明学说,开始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纲常,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同时大力提倡童心说,反对道学,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54岁,李贽毅然辞去云南姚安知府官职,四处漂泊,著书讲学。他的充满批判精神的论著,被推崇者称之为“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却又被统治者和卫道者视为“异端”和“妖人”,不断遭到打击和围攻。
甚至在他76岁古稀高龄时,还被万历皇帝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其逮捕,并下令禁毁其所有著作。
当听说皇帝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时,李贽慨然说道:“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用剃刀自刎。
清同治年间,人们在修葺他的故居时,挖出了这样两枚寿山石印章。
这是由两枚普通的寿山石雕刻而成的印章。印钮造型古朴,简练中渗透着历史沧桑。
印底用篆书刻着“李贽”和“卓吾”几字。
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寿山石私人印章。
李贽的一生孤标傲世,特立独行,却是至真至性,就连被后人发现的他的印章上也是赫然篆刻着他的大名,这是不是也是这位提倡童心、高调标榜真性情的大思想家一生追求自我的反映呢?
这一对印章更是朴实无华,惹人注目的便是它方正的姿态和印底。
印底“高与云齐”“远水无波”,爽净利落,同时又有细腻温婉的雅致情趣。它的作者就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的江苏人郑板桥。
郑板桥于乾隆年间1747年刻这对印章时,正在山东潍县任县令。
他做官不为名利,一心只关注百姓疾苦。每次出巡时,郑板桥从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甚至还经常穿起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扶助有志青年。
这一对章方方正正,天然去雕饰,其恬静优雅的气质正是郑板桥“写取一支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的淡泊人生的完美写照。
著名篆刻家、画家“黄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徽人梅清,黄山画与石涛、渐江并论。梅清喜欢寿山印石,写有《寿山印石歌》——“迩来寿山更奇绝,辉如美玉分五色”,极力赞美寿山石,就连其住处也称为“拜石轩”。
与李贽类似,梅清一生强调自我,追求性灵,他曾多次入京应试,可惜都没有中, “莲花峰顶三生梦”也许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感叹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篆刻家、河南人周亮工。
周亮工在福建寓居12年,写下《闽小记》,记载福建风土人情,其中就有寿山石。他本人尤其喜欢收藏寿山石印章,自谓:"生平嗜此,不啻南宫之爱石"。
金庸先祖、被纪晓岚称为诗可堪与陆游并驾齐驱的浙江人查慎行曾作《寿山田石砚屏歌》,洋洋34句长诗,描画寿山石的美丽,“天遣瑰宝生闽中,”“地示爱宝惜不得,飞上君家几砚为屏风”。
而查慎行也自称,平生别无其他癖好,只是钟爱这个寿山石砚屏。
可惜如今我们再也找不到这个令诗人如醉如痴的寿山石砚屏,只能经由现在这些精美的寿山石想象它当年的万种风情了。
这是光绪十五年刊刻的《四库全书》。
当年,乾隆组织修纂《四库全书》,浙江嘉兴朱家献出家中所藏珍本书籍80卷共皇家采录。这80卷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库全书》中的《曝书亭全集》。
当年这些书的拥有者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学者朱彝尊。
朱彝尊自幼家境贫寒,不得已放弃科举而致力金石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朱彝尊客游南北,所到之处,以搜寻美石印章为乐。
朱彝尊来到福州,为五彩斑斓的寿山石所倾倒,于是提笔写下《寿山石歌》。“剖之斑斓具五色,他山之石皆卑凡”“我昔南游玩唐市,对此不觉潜唏嘘”。
如此美丽的石头,朱彝尊当然不愿错过。
这是他流传下来的杜陵坑石印章。
多彩的寿山石不会使朱彝尊紫袍加身,但是满腹的学识却使他以布衣之身授职于翰林院,奉康熙之命参与编修《明史》,这一遭被难得的被皇家重用的经历得益于朱彝尊雅好藏书的习惯。
曝书亭,江南著名藏书楼之一,它的主人,就是朱彝尊。
朱彝尊的藏书曾一度多达8万卷以上,由于大部分藏书都是传抄,朱彝尊非常珍惜,他自己亲自篆写了一个12字的印章:“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然后恭恭敬敬地将印章盖在每一本藏书的卷首。每遇阳光晴好的天气,朱彝尊都会命家人把藏书拿出曝晒,因此,他将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为曝书亭。
然而,就在他的子孙献出80卷的《曝书亭全集》后不久,朱彝尊的藏书楼便废为桑田,藏书散佚,只剩匾额无恙。而此时,距离朱彝尊谢世还不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