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寿山石:印章精华,鬼斧神工

2009-07-23 13:49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田黄原石,雕刻好后的艺术品是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从南北朝开始直到现在,寿山石的雕刻历史已经有1500年之久。

这些就是这一千多年来,人们利用寿山石雕刻而成的不同时代的作品。

以现有的雕刻实物来看,宋元以前的作品和清代的作品给人的观感不同。

宋元的石雕线条平直硬朗,相比之下,清代以后的石雕要圆润细腻得多。

原来,在文人自己动手在石头上刻印之前,寿山石的雕刻刀具都是长柄凿,雕刻艺人必须用肩膀抵住刀柄,依靠肩的压力促使刀在石头上运动。

到了到了元明之间,文人开始在石头上奏刀,自行刻制印章之风开始在文人中间辗转流行,灵活的小刻刀很快出现了,精细的印钮雕饰随之产生,这一系列的新生事物终于催生了寿山石的雕刻技艺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这就是现在寿山石雕通常使用的刀具,分为三大类——

卡凿又称脚凿,用来打制大的毛胚;

锉刀和手凿的作用是使毛胚粗具形态;

刮刀又叫修光刀,是寿山石雕中最重要的一组刀具。按照刀刃的弧度又可分为平刀、圆刀、半圆刀、尖刀、半尖刀等;通常每个艺人都有10余种修光刀,要视所雕刻区域的大小形状等细节来决定用哪一种角度的修光刀。

明代以来,因为有了得心应手的刀具,寿山石雕逐步独立于玉雕木雕砖雕等其他中国传统雕刻门类之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整套雕刻技法;

也是因为有了得心应手的刀具,寿山石的雕刻者才有了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不再只是一名工匠,他们甫一登场,就带着自己鲜明的创造力和个人风格,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了整个寿山石雕的发展。

这个印钮被珍藏在福建省博物院中。

它的高度只有6.7厘米,底径也只有3厘米,在小小的方寸之地上,雕刻者表现了人物驯服鸵鸟的瞬间姿态——前面的人奋力拉住套在鸵鸟身上的链条,鸵鸟昂首扭身向后,它背后的这个人仰头向后拉住链条。

这个印钮的作者就是杨璇。

杨璇,名玉璇,生于明崇祯年间,本是福建彰浦人,在家乡练就一套雕刻手艺,声闻闽南一带。康熙年间,杨璇到寿山石的故乡福州发展,所刻作品名冠一时,被人形容是“鬼斧神工”,特别是他的人物雕刻。

这个作品取名“仙人扛桃”。

杨璇抓住一个“扛”字做文章,用洗练的刀法刻画人物飘动的衣褶,若隐若现间表现了人物扛着一个桃子喜滋滋行路的状态,轻灵而自在。那时的石雕艺人会根据作品的需要给寿山石进行人工着色,眉眼的突出使人物脸上的神情更是呼之欲出,令观者不自觉地受其感染。

陈锡铭至今还记得他在故宫博物院亲眼看见杨璇作品时的感受。

除了杨璇的寿山石雕,故宫中还收藏有周彬魏汝奋等人的寿山石雕作品。

对于周彬,福州民间甚至还传说他是紫禁城中的“御工”。

20世纪,研究故宫的学者们在皇帝的寝居处养心殿旁边发现了一个“造办处”。这是一个专门给皇家制作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的机构,包括玉器和珐琅器具的制作,被招致到此的工匠们被称作“御工”,即专供皇家御用的工匠,他们的吃穿用度等基本生活由皇家负责供给。

既然皇帝也同样大量使用寿山石印章和寿山石雕,那么会不会也有从事寿山石雕刻的御工——像传说中的周彬一样呢?

看来,现在还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寿山石雕刻御工的存在,那么,周彬等寿山石艺人是否进入过紫禁城、当过御工现在也已经无从考证;光阴流逝,岁月却不能掩盖他们曾经在寿山石上展现的高超技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