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小组成立时,制定了严格的生产制度和工厂规则;而这十六个人又号称“十六罗汉”,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寿山石雕刻高手。
就是在周宝庭家中,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运用多种技法进行寿山石雕创作,很快,他们的作品就被文化部门收购一空。
第二年,生产小组中便有六个人获得福州市名艺人称号,其中郭功森获一等奖,周宝庭等三人获得二等奖;陈敬祥等二人获三等奖。
也是在这一年,由于业务扩大,生产小组发展成为生产合作社,人员也由原来的16人增加到50几人。
1958年,福州石雕厂成立,周宝庭他们的生产合作社全部被并入石雕厂。
当时,周宝庭已经年逾半百。
周宝庭用刀的方法颇为独到。当年他的孙女周娟玲跟随爷爷学艺,对此深有体会。
这个飞天仕女是周宝庭的最后几个作品之一。
人物的基本造型已经完成,仔细观察仕女的脸部和其它部位,它们呈现的效果不同,脸部更加细腻光滑,而这只是周宝庭运用手中的修光刀刻出来的模样。
现在,这个半成品已经作为讲解寿山石雕刻刀法的范例,被永久地保留在福州艺术工艺石雕厂。
文革期间,寿山石雕作为四旧被禁止;然而,与寿山石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周宝庭却无法舍弃,他关起门来在自己的家里继续偷偷雕刻。
关上门的周宝庭没有躲过席卷全国的革命狂潮,他的一个得意作品被红卫兵第一个砸毁,然后又被丢弃在车间一角,听到这个消息,年届花甲的周宝庭流下了泪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敢去看那个角落,每次经过也都要绕行。
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文革结束后,周宝庭已是古稀之年,他又想起师傅的重托,《古兽图谱》一定要流传下去,没有绘画的功底,他就以刀代笔,凭借多年来的雕刻经验,刻成百兽印钮,被当时的石雕界誉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瑰宝”。
改革开放后不久,寿山石市场再度繁荣,周宝庭的这100多个古兽印钮被中外收藏家争相高假收藏。现在,他的这些印钮散落在世界各地,如今的福州艺术工艺石雕厂保留着其中的28枚。
这些印钮,或憨厚古拙,或轻灵婉转,或雄浑清雅,每一个印钮都映射出当时已然年迈的周宝庭老人重现《古兽图稿》的决心和毅力。
当年在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的庄元深受感动,他主动请缨,用白描的手法临摹下周宝庭的古兽印钮先后发表于1983年出版的〈福建工艺美术〉杂志,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古兽图稿》则是后来的寿山石雕刻艺人按照印钮的样式绘制下来——一本凝聚了三代寿山石雕艺人的珍贵资料终于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了。
古兽从传统的印钮上走下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其憨拙饱满的造型更加符合石头本身圆润温和的特性,使寿山石雕刻散发出难以企及的亲和力。
作为工艺性矿产资源,寿山石独具特性,像周宝庭一样,一代又一代的石雕艺人在雕刻过程中寻找者更加符合这种特性的表现形式,伴随着他们的努力,一个个独巨匠心的寿山石雕刻形式诞生了。
(责任编辑:博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