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的满清皇族离开故宫,帝王时代结束了,但是“养士”这一传统风气却继续在民间蔓延。
民国初期,达官巨商们纷纷仿效前朝气派,开始“养士”成风。
在福州,寿山石雕刻艺人就曾是这样的门客。
他们被上流人士请到家中,供给一切食宿,直到作品完成。这在当时的福州成为一种用人制度,被当地人称作“秀工制”,那些以擅长雕刻秀逸清雅作品的艺人们成为这些达官贵人的座上常客,而林清卿则是其中最受欢迎的秀工之一。
福州最大的收藏世家之一——螺洲陈氏,也就是末代帝师陈宝琛的家族,陈宝琛的侄孙陈叔常和民国时期福州最大药房回春药店的老板吴元就曾是这样的社会名流之一。吴元的夫人和陈叔常的弟弟陈纯都还记得林清卿在家中做秀工的情形。
没有时间限制是福州秀工制最大的特色,秀工们可以随心随性,宽松的环境让林清卿可以全心投入创作。
在福州秀工制中,除了雕刻艺人和邀请他们做工的老板,还有一种力量不容忽视,他们就是由书画家和文人雅士组成的文化集团,他们带着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参与秀工的创作,他们和秀工、老板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寿山石雕刻队伍,使寿山石雕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空间。
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还有充足的时间,再加上扎实的雕刻技法,林清卿创作的薄意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品质出众,被后人赞为“空前绝后”。
这对方章就是林清卿在吴元家做秀工时所刻,取自王羲之爱鹅的故事,据说,这个主题确立后,吴元没有急于让林清卿雕刻,他特意买回一只鹅放在院中,以便于林清卿观察。
现在,我们看到这只鹅,刀法简练,仅用外部轮廓就将鹅的神态摹画得淋漓尽致。
而整个石章刻痕清雅,充分突出了一个“薄”字,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位于三坊七巷黄巷口的吴元故居里,吴元夫人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偶尔,他们还会欣赏一些寿山石作品,只是,当年“谈笑有鸿儒”的风雅却已成前尘,只有那些雕刻艺人与文人雅士共同创作的寿山石薄意作品成了珍宝被社会各界争相收藏。
如果说薄意是由于田黄石极其稀有,刻工不忍奏刀的缘故而产生的一种工艺,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作品的产生,则完全是基于寿山石的另一大特色——因为寿山石石质细腻温润,极具手感,所以,寿山石雕刻者创作出这些可以放在手里把玩的作品,人们称之为“把件”或者“把玩品”。
寿山石把件一般只表现事物的大致形状,只求传神写意,而不必纤毫毕现追求细节的相似——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一致,再加上把件的题材多为寓意吉祥美好的事物,因此很多人都会将一个寿山石把件带在身边,时时赏玩。
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找到一个与自己心性贴近的石头——这恐怕就是寿山石把件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