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寿山石:方寸之间,别样风韵(3)

2009-07-23 14:01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界艺人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展示会上,一个叫“鸡笼罩”的寿山石雕刻作品引起与会代表们的注意。 一只母鸡被套在笼子里,它焦

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界艺人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展示会上,一个叫“鸡笼罩”的寿山石雕刻作品引起与会代表们的注意。

一只母鸡被套在笼子里,它焦切地伸出头向外张望;

一只公鸡跳到笼子上,它正使劲低着头,向笼内探寻;

笼子旁边围绕着壮年的鸡群,扑剌剌地煽动着翅膀,似乎都沉浸在爱情的渴望中……

令代表们更加吃惊的是它的雕刻手法:这是一个镂空雕作品。

而因为寿山石硬度小,这样的雕刻形式是过去的老艺人很少甚至避免尝试的一种雕刻形式。那么,他的作者是谁?这件作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1949年10月1日以后,举国上下沉浸在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工作热情中,创新成为传统工艺的主题。新成立的福州寿山石雕小组也不例外。

那时,20啷当岁的陈敬祥尤其爱琢磨新鲜事物。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鸡的生活习性非常了解,陈敬祥大胆构思了一个镂空雕作品,并将它取名为《鸡笼罩》。

1956年,福州市召开地方工业名牌货展览会,陈敬祥的镂空雕作品令人大开眼界,大家一致决定要选送这个作品到北京去参展。

在北京,陈敬祥的新作吸引了画家华君武的注意。

被华君武重新命名的《求偶鸡》很快就在《人民画报》和《大公报》上刊登出来,北京轰动了,香港也轰动了。

陈敬祥只好日夜加班赶制《求偶鸡》,即使这样,也还是供不应求。

此后,陈敬祥又雕刻了许多《求偶鸡》,而他的其中一件作品还曾被保存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1956年,福州市评选“石雕名艺人”,评选的标准除了技艺精湛,艺德高尚外,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要素。年仅29岁的陈敬祥获此称号,而与他同时当选的另外五人——郭功森35岁、林寿堪(火字旁)36岁,黄恒颂44岁,周宝庭49岁,林友清62岁。

然而,文革开始后,《求偶鸡》却被冠以“替彭德怀等人喊冤”的罪名挨批;作者陈敬祥本人也没能逃脱厄运。

后来,经过有关方面查证,求偶鸡完成于50年代,怎么可能替60年代发生的事情喊冤呢?陈敬祥最终获得了平反。

经历过这段心有余悸的日子,陈敬祥却还是喜欢琢磨着怎样将他手中的寿山石变成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作品。

刻了一辈子寿山石的陈敬祥不善言谈, 80几岁的他还在不断挑战新鲜事物,企鹅就是他三年前完成的新的雕刻作品之一。

寿山石雕刻始终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艺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寿山石雕刻的题材愈加广泛,而且也更加富有文化内涵。现在,书法篆刻正在与薄意技法相结合,传统的礼器图案也成为印钮的表现内容之一;兄弟艺术也正在被尝试融入寿山石雕刻中;艺人们还用寿山石雕刻重新诠释历史名画,趣味盎然的新型手把件也出现了。

从寿山石雕刻历史上第一批有名字可考的艺人——杨璇和周彬等人开始,从满清、民国,直到现在,历经了200年历史沧桑,近10代人的辛勤耕作,如今寿山石雕刻已经发展成圆雕、薄意、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印钮、把件、摆件、挂件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门类在艺园里继续着它坚实的传承脚步;

而寿山石雕刻者们却仍在持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方寸之地上代代传承,静心雕琢着多彩的寿山石世界。

令人疑惑的是,在寿山石雕刻1500年的发展历史中,唐代,中国出现了唐三彩工艺;宋代,瓷器工艺高度发达;寿山石雕刻为什么迟至清代才发展壮大呢?

那么,文人墨客与寿山石之间又会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责任编辑:博古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