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一号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之妻、辛追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其中,辛追夫人在两千一百年后依旧保持着下葬时的容颜,因此被称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尸身。
如今它们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一天,这里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参观者,展馆里琳琅满目的随葬品并没引起他特别的兴趣,偏偏是一份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马王堆考古研究报告、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刘兴诗:一看有兴趣了。在这个马王堆的老太太装衣服的那个篓子里边、有三个钩纹皮蠹。这个昆虫的尸体,干尸,已经是干尸了。我一看就吃一惊!
钩纹皮蠹属于皮蠹科的昆虫,这一类虫子在民间被叫做“蠹虫”,经常危害到人们的衣物、粮食等日常必需品。在家里、不加注意的话,毛料衣服也许就会被皮蠹蛀得千疮百孔。目前皮蠹在我们国家有一百来种,按说也没有什么稀罕的。可是,这位地质学专家为什么盯上了考古报告中提到的钩纹皮蠹呢?
刘兴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昆虫学,我是不懂的,但是我知道一点皮毛,一点皮毛。我知道这个昆虫学上原来讲:钩纹皮蠹这个昆虫原产北美洲。
的确,当代昆虫学文献中,有一份法国昆虫学家福韦尔写于1889年的记录,其中明确指出:钩纹皮蠹的原产地在美洲。也就是说,它原本不是中国的虫子,而是美洲来的。
刘兴诗:这种昆虫是一个典型的懒虫。懒惰得很的懒虫,不飞,也不跑。就藏在那个衣服缝里边,藏在皮革里边,人把它带走。
刘兴诗觉得蹊跷:美洲与中国隔着茫茫太平洋,在两千多年前,人类的力量还不足以建造越洋的大船。如果两个大陆在当时没有人类的交流,原产美洲的钩纹皮蠹又怎么能跨过大海、出现在了中国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张生芳:现在看到它传播来说,一般还是通过贸易的渠道进行传播的。要是飘洋过海的那种飞翔,一般它是达不到的,没那么大飞翔能力,也不可能的。
张生芳是仓储害虫方面的专家,皮蠹作为危害仓储物品的害虫,对他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张教授认为,像钩纹皮蠹这一类昆虫、往往是随着它们所寄生的物品扩散的。
张生芳:这种东西吃皮张,那么通过皮张传播,主要通过它的寄主来传播的。
钩纹皮蠹有翅膀,但是不善于飞翔,扩散的能力自然很有限。也就是说,它如果是从美洲来到中国的话,只有通过货物运输才能办到。
张生芳:谷斑皮蠹也是一样。它原来在印度,斯里兰卡是它的发源地,但是随着印度的大麦、小麦就传到英国去,因为英国当时酿酒需要从印度进口麦子,所以这样就传过去了。
根据相关记载、钩纹皮蠹在几十年前才由美洲传入英国,而我国在汉代不可能与美洲有贸易来往。在中国历史上,出海远航的记录、是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距今不过六百年左右。
刘兴诗:以英国来讲,跟北美洲的关系是最深的了。据说是、在近几十年来才刚刚有这个玩意儿。那么我就想这个问题了,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那里边怎么会有这个东西呢?
虽然考古报告中写着钩纹皮蠹的名字,但刘兴诗心里一直存着一个疑问:这虫子和昆虫学家记录中、原产美洲的钩纹皮蠹是一回事吗?
刘兴诗:那个地方的钩纹皮蠹跟中国的钩纹皮蠹是不是有一些差异?这个问题我们就不懂了,要请昆虫学家好好研究一下。
在马王堆一号墓发现的钩纹皮蠹标本、如今存放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标本馆。那么,它究竟与文献记载的钩纹皮蠹有没有区别?如果它是两千多年前的虫子,和今天的会有什么不同吗?
出土的昆虫标本,现在被封存在载玻片当中。其中、两只成虫已经残破不全,几乎只剩下躯干和翅膀。而标准的钩纹皮蠹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