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芳:大概十毫米左右,它是一个长椭圆形的、背部多是黑的,全身长着毛。
尽管成虫已经肢体不全,所幸的是、一同被发现的还有一些幼虫。它们在显微镜下显得有些恐怖,不过特征非常明显。
张生芳:它一般也是发黑的,浑身长着直立的粗毛,毛毛烘烘的,很吓人。尾部从背面看,有两个突起,这是它这个属特点。
据说,早在1973年马王堆一号墓发掘后不久,标本就被送到了北京的昆虫研究所。当时的昆虫专家们对虫子的形态进行对比、辨认,最后确定这就是钩纹皮蠹。
专家认为,一种昆虫经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形态上不会有什么变化。换句话说,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虫子与现代的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实验师 宋士美:两千多年,在动物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还是暂短的一段时间。如果是形态上不一样,那就不是钩纹皮蠹了,就是另外的种类了。
其实,如今钩纹皮蠹在我国也不算少见,有动物皮张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可是有一个问题,昆虫学家们至今都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在我国、钩纹皮蠹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张生芳:我工作以前就有记载,先从六十年代国内的调查来看,那时候都有记载;通过五十年代的书上可能有记载的。
如此说来,在1972年马王堆发掘之前,我国就已经有钩纹皮蠹的分布了。既然它在形态上跟现代的虫子没有差别,会不会它们原本就是现代的,是后来混进墓葬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成都的一座汉墓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
刘兴诗:成都这个北郊有一个凤凰山。有一个汉墓,在汉墓里面居然发现了西红柿的种子。大家知道西红柿从外面传到中国来的,那么汉墓里边怎么会有呢?
后来发现,原来汉墓的上方是一片西红柿地,而墓葬有一道裂缝。地面的西红柿籽是顺着裂缝、被雨水带进了墓葬。
刘兴诗:马王堆汉墓钩纹皮蠹会不会是这种情况?我觉得好像还不完全是这个情况。为什么呢,因为成都这个汉墓它的确破损了,有裂缝,它可以进去。马王堆汉墓来讲的话,那是保存非常完整的。
要说这个小虫子,是从裂缝里钻进去的,根本不可能。马王堆里面軑侯利仓的夫人、辛追尸身为什么在经过了一小段,腐败阶段之后就停滞了,并且保存至今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密封条件非常好,外面厚厚的白膏泥,里面是木炭。好到什么程度呢?它进行了一部分腐败的阶段,所以产生了一些沼气,可这些沼气,始终就被保持在这个恒温恒湿的环境之下,根本没有散出去。以至于后来有部队,无意中在这里进行施工的时候,打了一个小孔,才有气体冒出来。那是因为打穿了,所以说它简直就像是一个完美的、没有一个缝的,一个金属球体一样,气是不会漏出来。那这小虫子也根本进不去。所以就有人说了,那会不会是我们在挖掘的过程当中,持续了很长时间,好几个月呀,这个时候小虫子跑进去了呢?
1972年初,马王堆一号汉墓正式开始发掘,一直到当年四月底才、见到套在棺材外边的椁。根据当时的记载,钩纹皮蠹一共出现在5个竹笥中。竹笥就是用竹子编织的箱子,用来盛放随葬品。发现虫子,是在椁板打开、见到随葬品之后了。
侯良是主持发掘马王堆一号墓的负责人。如今已经退休,但是每周有一天,他仍会来到湖南省博物馆,为参观者作志愿讲解员。
发掘虽已过去了三十七年,老人对往事却记忆犹新。而调查就从出现虫子的竹笥开始。
325号竹笥,328号竹笥,出现在哪个位置呢?
侯良:都是在西椁箱。
西椁箱是储藏室,老太太家里的保管室,下边有泥钱、冥币一篓一篓,还有粮食,上边就48个箱子,上面就是乐器。就等于她家里的一个仓库,库房。放得满满的,整个椁箱放得满满的。
当年、在掀开椁板后,侯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椁室的当中是棺材,在它的四周有四个边箱,里面保存完好的随葬品令人眼花缭乱。
老人回忆,竹笥都码放在西椁箱,那里相当于墓主人在地下的仓库。钩纹皮蠹本来就是仓储害虫,库房正是它栖息地。
可问题是,据记载、钩纹皮蠹是近代才开始传播的美洲虫子,它怎么可能在两千多年前钻进了汉代竹笥里?这种虫子会不会是在发掘过程中意外混入的呢?
原湖南省博物馆业务副馆长侯良:那绝不是后来才爬进去的,爬不进去了,有一些时间久了,绳子断了,大麻做的绳子,有些绳子断了,竹笥扣得好好的,没有动。
侯良判断,由于当时竹笥都盖着盖子,而且竹笥本身也没有什么破损。虫子从外面是很难进到内部去,所以应该是在竹笥被封存之前进入的。
侯良:它是编得很严密的,虫子飞不进去。
可钩纹皮蠹并不是一般的飞虫,它们钻蛀东西的能力非常强,“蠹”就有钻蛀的意思。尽管竹箱子编织得严密,万一皮蠹仍是有办法钻进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