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家:因为干栏式建筑结构我是知道的。它除了有竖向结构,肯定有横向结构。你这个柱子它支撑楼板,楼板下面就要有横梁,那么横梁有没有,后来我认真看了,有,但是不多。
确实,在世界知名并公认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横向的木构件密密麻麻的铺在直立的木桩上,而在海门口遗址,在已经编号的四千多木桩中,横向的木构件只有少数几百根。然而闵锐接下来的说法令现场的专家非常惊讶,就是这个遗址以前可能遭遇过火灾。
闵锐:这个遗址有一部分我们在发掘当中,它有少量的房子肯定是失火了,它被火烧过的,包括竖着的木桩柱上部都是有火烧的痕迹。然后在它这个层面上就有一层黑的火烧的黑灰,还有一些炭渣什么的,再一个平面上分布的,应该说面积什么的,可能还是有一定的面积。
也就是说,遗址里局部性的火灾,使得很多横向构件被破坏,另外,几千年来,剑湖洪水的侵袭,阳光、空气的风化,使得大部分横木已经消失不见,反而是下部的垂直的木桩,在水里和土里被保存下来了,于是就形成了如今这些一根根排列密集木桩。这几万根木桩,各自处在不同的年代层上,也就是后人盖房子时打的木桩就压在了先人盖房子的土层上,所以呈现的表象是,它们一层压一层,交织在一起,长长短短,密密麻麻,就像一个大型的迷宫。
闵锐认为,如果能把同一年代的木桩归类,复原当时房屋的面貌,所有的疑虑就会被打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却异常复杂。
仔细分析这些木桩,有的粗,有的细,有的上端比较尖,有的上端比较园,闵锐所采用的方法是,找出形状特征类似的木桩,初步确定哪些木桩是一个年代层的,然后再寻找他们中间的规律,
闵锐:从这几个桩一看,规律性就很明显了,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成排的 成排状,成一条直线。然后到这边呢,这里又有一个,横向的一些木桩,早期的这些横向木桩,和这个可能有点交汇,和这条直线的木桩可能有点交汇,成直角。这个规律性就比较强了。
几天后,两间完整的干栏式房屋结构被复原出来,第一间出现大概在五千多的年代层,房屋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有一组木桩将这个大的长方形分隔成了一大一小的两个长方形,这是最初的房屋功能区的划分。另一间出现在三千多年代层,由几个直立桩柱与上部横向木构件而构成的房屋形态,带有榫卯结构的直立桩柱,基本保存完整的上部横木组成的 “井”字形构架,这样的形态及其分隔方式与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的基本形制,达到了高度的吻合。
建筑专家:如果把五千多年前到三千多年前分层的话,它可以看的出来,目前看到一个坑里面,五千多年前的木桩,明显是一个干栏式的,那么这时候我才相信,它是干栏式建筑。年代很久远,几千年前海门口村的具体样子我们很难去描述,不过这一定是一个颇为壮观的场景。他们生活在水的附近,因为只有水,才能使他们拥有充足的食物,并远离山林里的猛兽。为了防止经常涨起的湖水和虫蛇,他们把房子支撑起来,离开了地面。先是一家人盖起了这样的房子,在下面饲养了家禽,很快整个村落都盖起了这样的房屋,充足的食物,肥沃的土壤和临近的水源使得更多人迁徙到此地,海门口村的部落越来越大,越来越兴盛。
一天,一个男人从山林里背来木头,他想象其它人一样建造自己的房子。柱子被敲了下去,牢牢的扎在水下的泥土里,他浑然不觉,这根木桩打穿了尘封在地下的人骨,这个意外的一瞬间,造成了现在这样离奇的场景,却恰巧为我们开启了许多未曾想象的秘密。让海门口这个曾经高度兴盛繁华的史前村落揭开了神秘面纱。
海门口遗址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地区的“干栏式”建筑的遗址,那么既然是干栏式建筑,就会有桩子 这个木桩有人会想了为什么密密麻麻的排列着,那就是因为人们在这不止住了一代,不止盖了一次房子,陆陆续续层层叠叠的这么着就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这种立柱了,专家告诉我们说通过种种表现来看,此处遗址应该是五千年前到两千五百年前之间的这么一段历史,但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突然之间的一场洪水,让这个部落也好,村落也好,遭致了灭顶之灾,但正因为这些洪水淤,反而让我们保留下来了一处关于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场景,解读它最好的证据。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