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八峰崖石龛:扑朔迷离的历史悬案

2010-02-04 15:2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本问介绍了甘肃省西和县石峡乡的八峰崖的14个石龛凿制的年代以及建造者。石龛周边的“洗过脸”佛像掩盖了久远的历史痕迹。
  绝壁之上、天然石龛,精美的雕塑、壁画,有人认为石龛起始于元、明,有人认为起始于魏、晋。联系周围被毁的大寺庙和仇池国。因此,断定石龛的创始年代更加扑朔迷离,难有定论。
 
  2006年7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甘肃省西和县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石龛的新闻。
 
  这条新闻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了有关专业人士的关注。几乎在同时,一些盗掘文物的不法分子也从相邻的省份闻风进入了西和县,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不得不连夜召开专题会议,紧急布置防范措施。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的这处石龛,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境内。
 
  陇南市下辖九个县,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是古代甘肃通往西南各省区的交通要道,被称为“秦陇锁钥”和“川蜀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秦陇交界的陇南地区战事迭起,烽烟不息,留下了遍布全境的古战场遗址遗迹。
 
  西和县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这里发现过大量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证实了在原始社会时期西和县就有人类从事农业活动。县内自南向北流淌的漾水河与自东向西流淌的西汉河的交汇处,就是秦人先祖的发祥地——西垂陵区,也就是近十几年间名扬中外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
 
  发现石龛的八峰崖,在西和县城东南32公里的石峡乡西侧。史前时期,八峰崖石龛的所在地是水天一色的浅海湾,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后,山峦拔地而出,群峰林立,千姿百态。这八座凌空突起的石峰如同群仙聚首,又似众峰争空,八峰崖因此而得名。古代诗人这样描绘八峰崖的秀丽风光:“迭迭云雾绕,奇石尤嶙峋。古洞松映掩,涧水潺潺响”。
 
  诗中描写的风景,今天已经不复存在。频繁的战火,毁灭性的乱砍滥伐,干净、彻底地消灭了这里的天然森林,使这个地形奇特、风光优美的古浅海湾逐渐变成了人烟稀少的山区苦地方。
 
  八峰崖的主峰西峰的顶端——据地面160米的高处,有一个高约15米、长约60米的天然岩穴。八峰崖石窟在老县志上的名字就叫蜂腰石龛,在山峰的腰部。
 
  岩穴朝南的一侧敞开在峭壁之上,八峰崖石龛就建在岩穴之内。
 
  八峰崖石龛共有14个,分上下两层,上层10龛,下层4龛。从山下到石龛,只有一条悬空栈道。在栈道的木栏上俯瞰山谷,令人提心吊胆,头晕腿软。
  石龛,是天然形成的岩石凹槽,多在岩壁的高处,完全不同于人工开凿的石窟。八峰崖上天然形成的石龛,为塑造佛像、神像提供了便利。至于西和县的古人何时开始利用石龛建造佛像,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八峰崖石龛在明代曾遭到大火焚毁,然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八峰崖石龛尚有殿宇14间,造像200余尊,虽然年久失修,却仍旧能够看出这座石龛当年的宏大规模。1960年,八峰崖石龛又遭遇了一场大火,石龛的木质结构建筑全部在熊熊火焰中化为灰烬,仅剩了90余尊泥塑造像和部分壁画。
 
  在我国历史上,民间的信仰常常随着历朝历代皇帝信仰的改变反复变化,许多寺庙在另一种意义上几乎成了多种宗教文化交汇展示的基地。八峰崖石龛内的塑像就有佛教的佛陀、菩萨,道教的祖师、灵官,还有民间信奉的求子娘娘等等。这种佛教、道教和民间神灵共处同一石龛的文化现象,就是外来宗教和本土宗教信仰兴衰交替、互为补充的具体体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