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峰崖石龛:扑朔迷离的历史悬案(4)
2010-02-04 15:28
在法镜寺遗留的石窟西段,考古人员发现,这两尊身陷坑地的石窟佛像身躯是北魏时期的,佛首却是当代人重新塑造的,粗俗不堪,毫无艺术价值,并且涂
在法镜寺遗留的石窟西段,考古人员发现,这两尊身陷坑地的石窟佛像身躯是北魏时期的,佛首却是当代人重新塑造的,粗俗不堪,毫无艺术价值,并且涂上了厚厚的泥皮和鲜艳的颜料。
当地的佛教信徒把这种给佛像改头换面的行为通常叫做“给佛像洗脸”。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功德善举”,使佛首的原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要想知道原始的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佛教信众的动机原本无可厚非,但他们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却加大了对造像雕塑年代的考证难度。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对没有文化或者缺少文化的老百姓普及文物知识,是弥补传统教育中文化缺失的迫切课题之一。
那么,八峰崖石龛的佛像是否也被“洗过脸”呢?答案毋庸置疑。
这是八峰崖石龛的一尊元代佛像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现在的实物比较,仅仅过了三十年时间,这座佛像就已经面目全非,还有谁敢认定它是元代的造像?
八峰崖石龛的这面墙壁上,有清代塑造的几十尊生动的人物和动物造像。这个渡海题材的雕塑,再现了诸多仙人、大成就者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漂洋渡海的美丽传说,喻示着芸芸众生都可渡过苦海走向极乐世界的直观景象。清代民间工匠高超的雕塑技法和海阔天空的艺术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遗憾的是,这些雕塑的大部分已被现代人用广告颜料涂抹得不伦不类,专家见之除了一声叹息别无奈何。
而这些美丽、精致的泥塑花卉,它们同样没有躲过被涂抹的命运。
这样反复的“洗脸”和“涂抹”,就是造成八峰崖石龛难以断定开凿年代的主要原因。
《陇南风物志》记载,八峰崖的个别佛像被“多次重修”。
就因为这“多次重修”,使八峰崖石龛始建于魏晋年代的说法占据了理论上的优势。这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在八峰崖石龛始建于魏晋年代至今的1400年里,魏晋时期的造像和壁画或者被彻底损毁,或者因为屡次修饰而失去本来面目,完全是可能的。此外,除了参照杜甫的诗和法镜寺石窟的造像外,持这种观点的研究人员还有另一种更加有力的论据。
八峰崖石龛绝壁之下,向阳的北面有一片较大的平缓坡地。这个只有一户人家的山谷叫寺湾。据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一座大吉祥寺,寺湾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原陇南地区作家协会主席、西和县政协副主席黄英介绍:从现在留下来的碑文来看,八峰崖石窟它就成文吉祥寺。但是,当地老百姓说,石窟下面的那一片开阔地,名字叫寺湾。就是说原来的寺庙就在山下面。当地父老还说,下面有戏台,每年都有庙会,庙会中间下了一场暴雨,山洪下来以后,把人都淌了,把这个庙毁掉了。
现在寺湾已无寺可寻,摇曳的荒草下,一大堆瓦砾堆积在农田的边缘,在这荒山野地,它们是哪儿来的?它们是大吉祥寺的遗物吗?
这个础石直径大约60厘米。如此大的础石,上面立放柱子的直径也就可想而知。由此推断大吉祥寺的规模,绝非是一般的中小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