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八峰崖石龛:扑朔迷离的历史悬案(3)

2010-02-04 15:2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报道,都肯定八峰崖石龛开凿于魏晋时代。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和西和县地方史志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目前找不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报道,都肯定八峰崖石龛开凿于魏晋时代。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和西和县地方史志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目前找不到八峰崖石龛始建于魏晋的实物证据,但却有许多理论上的根据支持这种推断。
 
  西和县地方史志研究人员否定依据八峰崖石龛现存文物就断定其始于宋元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诗作。
 
  公元759年七月,诗圣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从陕西的华县弃官西行,到了甘肃天水。这年阴历十月,杜甫和家人经过西和去同谷县——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成县——投靠当官的好友。
 
  原陇南地区作家协会主席、西和县政协副主席黄英介绍:为什么要经过西和呢?现在从天水去成县根本就用不着经过西和,那个时侯林木茂密,像现在的大山坝那一带,无路可走,当时杜甫带着老婆孩子,两个孩子,他自己还有他弟弟。
 
  法镜寺在西和县城北十公里处,是杜甫经过西和县去成县的必经之路。在那里,杜甫写下了《法镜寺》。
 
  在《法镜寺》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西和县法镜寺的早晨。意思是说初升的太阳冲出云雾,红色的屋脊闪烁着光芒,映衬着寺庙历历可数的明亮窗户。
 
  八峰崖石龛距离法镜寺石窟只有5公里,杜甫经过法镜寺后,在继续颠沛流离的南行旅途中,又写下了描绘西和县八峰崖的《石龛》。
 
  杜甫借景抒情,在《石龛》的下半部分写出了“安史之乱”给西和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石龛》里的“虹霓”这里是指古代寺庙使用的琉璃砖瓦。
 
  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逵夫教授介绍:杜甫写的《石龛》是指现在的八峰崖,那个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由这一点就说明这个八峰崖(石龛)是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有了的。
 
  毫无疑问,杜甫的《法镜寺》和《石龛》两首诗明确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八峰崖石龛同法镜寺一样至迟在唐代以前都已经存在了。
 
  此外,以西和县地方史志研究人员为主认为八峰崖石龛开凿于魏晋时期的另一个参照物就是西和县的法镜寺造像。法镜寺是魏晋时期的石窟,这一点考古界和当地研究人员都没有争议。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晓峰介绍:它的服饰是典型这种的V字领,这是一种当时北魏孝文帝服饰改革以后北方鲜卑民族与中原民族服饰结合的绝好的一种例证。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人员认为,魏晋时期开窟造像风行天下,既然古人能在法镜寺开凿石窟,那么,利用八峰崖石龛的天然大空间,在其中塑造佛像,就等于在更短的时间里圆满了宗教功德,完全在情理之中:有现成的天赐石“窟”,又赶上了佛教大兴的时潮,古人一定要利用石龛造像,绝不会见而不用,等闲视之。
 
  法镜寺石窟紧挨着西和县的漾水河,河水恰好在寺前掉头东拐。为了避免水患,明清年间,法镜寺石窟移建到了河北岸的五台山上。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扩展祁山至西和的公路,挡路的五台山被拦腰炸成东西两段,法镜寺石窟随之一分为二。在随后而来的政治运动中,法镜寺本已损毁的文物又一次遭到破坏。东段的佛像所剩无几,只有一尊身高6米的北魏释迦牟尼佛像仍在这个石窟的中心位置,孤孤单单的站立着。其余距离地面4米高的空空如也的石窟,如今成了农民堆放柴草的窑洞。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