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古代交通之谜被破解(2)
2010-05-07 11:05
提到坎城神山堡疏勒道,在新疆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新疆和田河流域考察报告中(1986年),由侯灿执笔所写的玛扎塔格考古研究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
提到坎城——神山堡——疏勒道,在新疆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新疆和田河流域考察报告中(1986年),由侯灿执笔所写的玛扎塔格考古研究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19世纪末斯文赫定在和田一带探险,收集到一些于阗文书,文书中涉及到从玛扎塔格古戌堡(神山堡)至坎城的交通路线。文书中明白告诉我们,由神山堡、三铺、濡马屈萨至坎城,是当时的一条交通路线。三铺、濡马屈萨今在何处无从考究。坎城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载:“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建德力河一般认为是克里雅河,城镇的位置是在今克里雅河以西约九十里。《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此道,攻破琉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明年(注: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超从闲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盘囊九十里,逆遗吏田虑先往降之。”从于阗去疏勒西行的大路为正道,途中要经过莎车,班超这次去疏勒不经莎车而行“闲道”,因为当时莎车国降于龟兹对汉有二心,龟兹则与汉为敌。根据在玛扎塔格山的考察,这条“闲道”可能是由其南麓向西,沿古董山、罗斯塔格南麓西行。19世纪末(1889年)俄国人别夫错夫在塔里木盆地考察朔叶尔羌河南行时,了解在麦盖提县东面的大沙漠中有一座古遗址,距麦盖提有三天路程,人们曾在那里捡到金银器物,这座古遗址就在由墨玉流来的古河道附近。古代在这样的大沙漠中能有聚落,说明有水源,也说明有交通路线存在。 中国国学文化传播参考网
关于焉耆——于阒道,《佛国记》中记载了晋代高僧法显去天竺(印度)求经的路线。他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的张掖、敦煌,到达位于罗布泊地区的鄯善,记载当时罗布泊以东三龙沙(库姆塔格沙漠)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当时的楼兰“其地崎岖、瘠薄”。由善鄯再到乌夷国(今焉耆),然后由乌夷国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今和田)。依今天的形势看,当时法显经过的路线是由焉耆先到沙雅。过塔里木河平原,当时塔里木河河网发育,曾在塔里木河南岸沙漠发现3条干河道,并有烽火遗渣,灶灰土,陶片为红色,当为唐代遗物,说明在唐之前必有人类活动。然后由沿克里雅河分出西支南行,当时克里雅河与塔里木河相连通。顺着这条路线走虽有沙漠分布,但沿途多有河道,不会发生断水。因此,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记载,法显就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
对于抒弥——龟兹道,《西域水道记》中记载,克勒底雅河“北流三百里入大河”,“克勒底雅河”即克里雅河,“大河”即塔里木河。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克里雅河西支大约在400年前曾流入塔里木河,于是在古代沿克里雅河行成一条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的交通路线就成为可能。《新疆图志》(1910年)中也曾讲到克里雅(于田)与沙雅之间有交通来往。谢彬的《新疆游记》中也详细记载了这条路的通行站点和里程。1896年斯文·赫定南北向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沿克里雅河,沿着这条道走,在沙漠中还可找到可供饮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