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长期活动的地方,地表上都会留下一些痕迹,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或者被尘土覆盖多深,这种土的密度、所含物质以及颜色都与地面下没有经过风吹日晒的土有不同之处,许多遗址的发掘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灰层来判断的。
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这就是我们新发现的一座房屋遗址,从暴露在断面上的这个遗迹看,这个房屋遗址面积也很大,暴露在断面上的长度大约在20多米长,从遗迹看这个房子达五层之多。这是第一层,也是最早的一层,这是第二层,这儿是第三层,这是第四层,这是最上面的一层。从这个状况来反应这个房子,是有人在这个房子里面住了很长的时间,最早居住在最下面的这一层,然后可能随着居住的时间长了以后,这个房子地面有所踩踏或者有所破坏,他在原基础上再进行加工,这样依此类推,达到了五次之多,在这个房屋遗址里面居住了很长的时间。
尽管大地湾经历了7年的发掘,但发掘面积不到遗址总面积的百分之一,绝大部分遗址仍然埋藏在地下。如今,就是这小小的一部分也重新埋入了地下,我们只得从头开始走访了解了。
说起大地湾遗址的发现,还得从它所在的小村---邵店村说起。邵店村对于很多人来说恐怕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因为它只是甘肃省秦安县东部一个偏远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距兰州有300多公里。过去由于这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很少有人到这里来,这里的人也很少出去,世代都以种粮为生。如果说这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村边有条河是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小河。我们知道,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而由于这里地理环境特殊,它却由东向西流,邵店村就坐落在这条小河的南岸。就是这么一个偏远宁静的小山村,到了70年代末期却突然热闹了起来,那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七十年代末,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隔三差五就来几个类似“货郎”的人,这下可吸引了村里不少人的注意,多年不见的“货郎”又来了。可奇怪的是这些人挑着的货物并不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针头线脑,而是一些沉甸甸的碗盆之类的东西。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一不吆喝二不叫卖,而且有人拿钱来买也不卖,只是用人家窗前屋后闲置的破陶烂罐来换,这让当地村民兴奋不已,纷纷拿出各式各样的破旧陶罐进行交换。村民张德禄这两年正为自己捡到的一个破陶瓶发愁呢!
天水市秦安县绍店村村民张德禄:1976年的4月份我们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当时旁边有些陶片,这件器物发现时断为两截,里面有土,当地老乡有很多说法说是晦气。回家之后用清水洗,然后用水泥粘接上,可拿回家后时间不长,家里猪死掉了,怀疑与此器物有关。
原来村里有个说法,认为地下的东西属于冥器,不吉利,许多人遇到到后不是把它砸碎就是再把它扔掉,即便有些好看和实用的拿回家后也不放在屋内而是搁在屋外墙角。特别是家里面再发生一些大事小情就更认为这些东西晦气。所以当张德禄听说有人要收购这个破陶瓶,他也就同意了。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这么个旧陶瓶竟让当年的收购人员兴奋不已。把剩下的物品全都给了张德禄。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好刚收来的陶瓶,迈着兴奋的步子急冲冲的消失在夜幕中。
我手里拿的这个陶瓶,就是当年村民张德禄从地里捡到的陶瓶。当然它是复制品了,正品现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里面,它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了,而且是一件器形不多见的文物。在陶瓶圆雕的人头上,额前和脑周围披有整齐短发,这种发式在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见到,双耳穿有系饰物的小孔,五官安排得均匀恰当造型准确生动。它下面的彩陶纹饰至今没有脱落。那么,这个图案清晰、做工精良,造型奇特的陶瓶出自什么年代呢?据考古专家说,古时候的陶器一般很少有人物造型的,更何况还是一个女性造型。那么,为什么这个陶瓶就塑造了一个女子形象?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收购人员将陶瓶收回。那有人就要问这些慧眼识珠的收购人员究竟是干什么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货郎”,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当时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既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到这么远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收购陶器呢?这还得从这个小村的过去说起。
很早以前,这里的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山坡上经常看到一些破旧陶片,偶尔也能捡到一两个比较完整的陶盆陶罐。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当时认为这都是甘肃仰韶文化,也就是过去认为的马家窑文化,所以说这个也就没有在意。
原来,在甘肃省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文化遗址---马家窑遗址。它是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马家窑村发现的,当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这些器物表面打磨得非常细腻,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安特生认为这种风格属于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一种文化特征。所以安特生就用当地的村名把它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这些文物经鉴定年代大约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