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地湾遗址仍然能看到的遗迹只有两处,一处就是就距今5000年左右被人们称作“宫殿式”的建筑;另一处就是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原始村落。
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这一座房子是已经发掘的大地湾一期的文化的房屋遗址,距现在8000年。这个房屋遗址在国内目前只发现4座,这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从这四座房址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间距一般在二三十米左右,房门全部面向清水河,看来那时古人也是遵循依山面水的择居原则。
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这个房屋的地面,没有经过刻意的加工,而是人为踩踏自然而成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地方复原了一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所谓的房屋实际是在地穴上面用木柱支起的一个草棚。
程晓钟:它是圆形地穴似的房屋遗址,里面很不规整。
这一时期的房屋低矮狭小,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没有用火的地方。门设计的也比较小,里面潮湿闷热。在这样的环境中这里的先民如何躲避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程晓钟:这座房子编号F301,是大地湾二期距今在6000年的一座房屋建筑遗址,是属于半地穴式近似于方形的一座房屋遗址,面积已经在第一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这一时期的房屋不论从面积的大小和形状上看都比前一时期的房屋有了明显的改变,房屋的形状由一期的圆形地穴式发展成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四周出现了墙壁,地面也比较平整了。特别是在进门处有了一个大大的地坑,据专家介绍这个地坑是用来烧火做饭用的,叫灶坑,在灶坑的后面还有一个小洞,里面藏有一个陶罐,据考古人员介绍,别看这个洞小,它可是早期人类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摸索才发明的一个洞,是涉及当时人们生死攸关的一个洞。
赵建龙:古代的时候,因为烧的火种必须要埋在灰里面藏起来,不然,他没有火柴,所以必须有一个藏火种洞。
天水市民俗专家李子伟:保留火种很一般的事情,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古人要发明这个东西,他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过去那个取火,最早可能取天火,后来可能是钻木取火,后来可能用石镰、火镰来打,到了后来发现火种可以保留,长期的保留,像木炭的话,晚上埋在灰里面,第二天下午扒开以后,仍然还在,那个火种,所以这个文明的进步,非常的大。
这是在原遗址基础上复原的一座房屋,与一期相比不仅面积增大了而且房屋的高度也增加了许多,房屋的顶部出现了窗户,改善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特别是灶坑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火的一些习性,不仅可以经常吃到熟的食品,而且还可以驱散潮湿,抵御严寒。那么这一时期的灶坑为什么要在地面以下呢?
赵建龙:那个灶炕比较深一些,而且在房子里面,是深坑,这个通风调整差一些,火不是太旺,不然的话,它茅草棚低的话,它容易引起火灾。这就是说古代的防火意识还是很强,另外一个他用完火以后,他把火熄灭,把火种藏在里面,这个灶炕里面是基本上没有火的,所以说他不容易引起火灾,就是古代的人,都是先用这种办法来防火的。
275万平方米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几座房址。从这几座房屋的遗址来看,大地湾遗址从距今约8000年到距今约4800年一共历经了3000年,这3000年跨越了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在以前考古发掘中,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遗址也都发掘过,比较典型的早期的有裴李岗遗址、中期的仰韶遗址、晚期的龙山遗址。它们前后都只延续了一两千年,而大地湾遗址从持续的时间上看是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它都经历了。27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竟承载了3000年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说明这块土地一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优势。有人曾说过要通过考古给历史指认一个立体的、有序发展的“文化现场”,这样就可以使由于时间的推移而被泥土掩埋起来的人类历史得以再现,使人类的发展史连续下来。大地湾究竟是怎样走过这漫漫的3000年历程,循着这3000年的轨迹我们又会看到些什么呢?下回分解。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