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驱车前往大地湾时。一到天水市境内就立刻感受到了浓郁的伏羲文化。伏羲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伏羲就是天水人,在当地至今还一处明代兴建的供奉“人文始祖”的伏羲庙,传说他是最早开发西北的先民首领。在中国古代的神化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伏羲的故事,说他智慧超群,不仅始画八卦,代替结绳记事,而且教会人们结网捕鱼、驯养家畜。我们暂时或许永远也无法证实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但是将他当作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或某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来看待的话,在考古中是否会找到这样的人和事呢?
郎树德,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大地湾遗址考古挖掘及挖掘报告整理、编写的主要人员。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我们一共发掘了10个发掘区,加起来一共有163个探方,还有6条探沟,发掘的面积大概是14752平方米。那个探沟呢是两米宽的10米长的探沟,探方大多都是10×10米的,小部分有10×5米的,那么一般发掘深度最深的有七、八米深,浅的也有两三米。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大地湾遗址发掘过程中,仅房屋遗存就发现了240座,在我国数以万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保存状况基本完好。其中,距今6500年至5900年间的二期遗址就发掘出156座房址。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根据目前我们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大地湾二期的这一阶段的生活环境,我们搞的比较清楚。
考古工作需要仔细而有耐性,考古工作者在断壁残垣上,在破陶烂瓦间,在土层的堆积里寻找着先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在清理大地湾二期遗址过程中,考古人员在一些陶罐和地坑中发现了一些形状怪异的黑色小颗粒,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这些黑色的象碳一样的小颗粒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要放在陶罐中和地坑里面呢?它们会是植物的种子吗?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曾对大地湾远古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做过考古调查,吉笃学博士是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吉笃学:植物的种子有它本身的这个特点,在植物考古学上,第一个原则就是说,你发现了植物种子,是否就是古代的植物种子,它必须碳化,因为如果你发现的种子是像现在这样光鲜的颗粒的话,很难判别它是现在的植物还是古代的植物,所以在植物考学上来讲,古代遗存的判定,一个原则就是首先必须碳化。
这么说这些已经碳化了的小颗粒很可能就是植物的种子,如果是的话,它们又会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呢?是粮食作物吗?
很快考古人员把这些种子送到了有关部门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这竟是当地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黍和粟。
黍是一种煮熟后有黏性的食物,有人也把它称作黄米,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谷子、小米。有历史记载以来,黍和粟就已经在河西走廊广泛种植。黍更是一种耐旱性强,对土壤要求低的作物,非常适宜在西北地区生存,直到今天,它仍是甘肃的常见作物,陇西黄土高原上至今仍生长着野生黍。
这样看来,早在6500年前的时候人们已经知道收藏植物的种子了,表明他们已经会耕作和收获了,农业已经在这里出现了。那么这时的农业是最原始的农业还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吉笃学博士:中国农业现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无法证明它是从什么时期发展起来了一个唯一的一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