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黍来自外国,而国外最早黍的标本是希腊的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中出土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黍。那么在大地湾找到的这些黍的种子能不能证明中国的黍不是来源于国外,而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劳动中亲手培育起来的呢?于是有关人员将这些种子送到了有关部门进行了年代检测,结果发现这些种子的年代最早的大约在六千七、八百年前,并没有超过希腊种子的年代。难道中国的黍真的是从国外进来的吗?要证明这些黍确实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就要拿出科学的证据,最基本的证据要有两条:一是必须要有可做鉴定的植物种子的遗存;这个有了但年代较晚还得继续找;二是这些遗存应和这个区域广泛分布的同种类野生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我们的有关科研人员首先把当地种植的黍和野生的黍进行杂交,结果并没有出现变异,而是一种正常的中间类型,这结果就表明陇中黄土高原长期种植的黍并不是外来的作物,确实是在原生地发展起来的一种植物。但这似乎也不能完全说明黍就不是外来的呀,也许是从外面进来然后经过几百年的驯化在大地湾扎下根的呢,野生黍不也被驯化了吗?因此,要证明这种黍不是来自外国的品种,还要做一件事也是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在大地湾还要继续找,要找到比7000年还要早的黍的种子遗存。那么在已经挖掘的仅有的一万多平方米的遗址中会有这样的种子吗?如果有的话这比小米粒还要小的多的已经碳化的黍的种子又会在哪里呢?
在大地湾遗址发掘过程中,虽然发现了许多遗迹遗物,可要在这样一大片山野下面寻找比小米粒还要小,而且早已碳化了的植物种子,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地湾一期遗址中的一个灰坑中考古人员终于找到了黍的种子,经鉴定这些种子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在左右,与希腊黍的年代不相上下,这也说明陇中黄土高原就是黍的原生地之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吉笃学博士: 2004年我们在大地湾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就特意地在剖面上从仰韶晚期到半坡一期到大地湾一期,甚至到地下的黄土堆积里面,我们都采集了土壤,回来以后进行浮选。
经过浮选他们也发现了植物种子并立即把这些种子送进了兰州大学碳十四检测室。
目前,年代检测普遍采用碳十四检测方法。碳十四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在宇宙中数值恒定,在自然界分布均匀,含有碳十四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之后再通过食物链吸收进入人类或动物体中,在这样一个不断产生、不断吸收、不断衰变的过程中,植物和生物体中的碳十四与大气之间总是处于一个交换平衡状态。当植物和生物死亡后,交换过程停止了,其体内碳十四随时间开始衰变,越来越少。这样,我们通过对残余碳十四含量的检测,就可得到其具体年代。
经检测,这些种子的年代不仅把大地湾有农业的起始时间大大提前,而且也证明了大地湾早期的黍,其年代远远超过了希腊阿尔吉萨前陶期地层中出土的黍的年代。
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发虎:大约7800年,可能还会更早,7800年已经开始有很发达的农业,就是说农业已经在这儿很发达,农业有一个发展过程,事实上中国的农业起源应该更早,因为这个大地湾文化它已经有粮食在那儿,那么这个过程要变成这个农业,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从采集到农业这个过程,应该有几千年的过程。
随着对大地湾遗址考古进一步发掘,大地湾演变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赵老师:2006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兰州大学和我们考古所三家合作,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早于大地湾8000年前的地层关系。
地层是自然界演变过程中在地表层上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些地层关系不仅可以了解各个时期的环境状态,还可以找到人类最初活动的迹象,越往下年代越久远。
赵老师:这个坑挖了七、八米深,发现了在大地湾早期的地坑,也就是8000年前的早期地层之下,还有比较原始的就是新石器文化的这种碎石片,那么这就说明了,在8000年前这个地方,就有人在活动。
陈老师:大约是4万年3万年这个区域一直有人,就有人在那活动,他不一定住在那儿,因为当时不像后期的人是聚居的,他当时可能晚上住在洞穴里面,但是这个区域一直有人活动,因为那个位置很好,周围有水,然后有水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