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季,特大洪水漫溢了汾河河道,急流像一条失控的凶龙,吞噬着丁村人化石发现地54:100地点,险情当头,必须迅速行动。
为避免洪水冲刷造成文物流失,经呈请国家文物局批准,1976年8月,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临汾地区文化部门派张德光、武文杰、白玉珍、解希恭、陶富海,并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参加指导,组成考古发掘队,对54:100地点进行了抢险发掘。这次发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当时,武文杰负责工地的发掘工作,每天带领“考古短训班”的学员去工地发掘。9月14日,天空下着毛毛细雨。由于之前有塌方,清理人员清早6时多就来到了现场,全体发掘队员依然小心谨慎,每个人心中都绷着一根弦。7时40分左右,武文杰突然听到有人喊“鳖盖!”他立即走到跟前了解情况。
原来,“考古短训班”的一位女学员——刘艳转,当时是襄汾县医院护工,她挖出来一个像鳖盖的破骨片,就随手掰了几下扔了,队友说不要乱扔,让武文杰看一下再说。武文杰判断这是一块化石,并且马上封锁了现场,各自在自己的地方不动,就地寻找被掰下来的部分,用筛网仔细过滤,很快,五块骨片全对在一起了,一块长约6.5、宽约5.5、厚约0.2厘米基本完整的头骨,摆在了人们面前。
9月15日,武文杰便带着这块头骨化石回京。不久,从北京传来消息,这确确实实是一块古人类化石——一个周岁左右的幼儿个体的右顶骨。
据专家介绍,这个幼儿的头骨上有“顶枕间骨”(位于顶骨与枕骨之间)。它的骨壁较薄,后缘和上缘骨缝的锯齿保存完好。颅内矢状窦沟和脑动脉沟都很明显。后上角有一天然缺刻,可能意味着此个体生前有印加骨。这种特殊的骨头,在白种人中很少,而在黄种人中却占很高的比例。
这个特征,证明了他在形态上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黄种人之间,与河套人较接近,而和白种人相差较远,说明正是现代黄种人的祖先。
10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随后《人民画报》做了全面报道,北京科教片厂又将发掘丁村人的过程拍成电影。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丁村文化,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于1978年正式成立了“临汾地区丁村文化工作站”,从此,丁村遗址的保护工作以新的面貌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自1977年至1980年,丁村文化工作站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密切配合,连续数年对丁村遗址范围内的地质、文化点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又陆续发现10个新地点,并发现一批新材料,从而使丁村遗址由单一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13个地点扩展为包括旧石器时代初期、中期、晚期的27个地点,地域由汾河东岸沿宽至汾河两岸、范围长达11公里宽3公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
因此,“丁村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就改为了“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简称丁村遗址。
除了足以惊天的人类化石,在这偌大的遗址群中,还埋藏着怎样的秘密?丁村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