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丁村发现特殊石器 石球竟是打猎武器
丁村人用什么样的原料打制石器呢?专家发现,这些石制品绝大部分是以角页岩为原料的。
据统计,1954年调查发掘所获的2000多件石制品中角页岩占了94.7%,而燧石、石灰岩、绿色页岩、砂岩、石英所占比例甚小。角页岩是一种灰黑色变质岩,质地均匀,产于丁村以东7公里的低山基岩上。角页岩砾石在汾河东岸的各条冲沟中都可见到,在地层中也较常见,这为丁村人打制石器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原料。
丁村的石制品一般都较大,可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这些石制品虽然都埋藏于汾河的砂砾层中,有一部分石器有被水冲磨的痕迹,但大部分还保留着较为锋利的棱角。证明丁村人就在附近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即使有的石器被河水搬运过,距离也不会太远。
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类。砍斫器是用交互打击法加工的,与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后者单面打击的多,交互打击的少。而手斧只有一件采集品。
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与石核砍斫器不同,绝大部分是一面打击的,并且刃部较薄。
厚尖状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较厚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的,所以又称为“丁村尖状器”。
小尖状器都是用较薄的石片制成,有的刃缘打制得相当平齐,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可以想象,丁村人首先从大石核上打下石片,然后再把大石片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石器。这些石器有的适用于砍伐树木,有的可做挖掘的工具。
另一种较为特殊的石器是石球,也是最先在丁村遗址中发现,如今在华北地区的许多遗址中都能见到,说明它在旧石器时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丁村的石球一般在300至500克之间,最大的重1500克左右,最小的200克上下。与丁村遗址中的其他制品的原料不同,这些石球大多数不用角页岩打制,而是用质地较软的石灰岩、闪长岩制成。
那么,丁村人为什么要打制这样的石器呢?到底有何用途?
原来,砍斫器、手斧适用于砍伐树木,石片则可以做挖掘的工具,而石球呢,并非用来砸击硬东西的,据研究,它是一种打猎的武器,或是两两成对地用皮条链起来当作“飞石索”缠绕动物四肢,或是单个投掷打击猎物。
从丁村石器的类型来看,丁村人的生活相当丰富多彩,表明了他们拥有较高的制器水平。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这里出土的器物越来越多,构成了一套先祖亲手打制成的旧石器,其中既有生产类的,也有生活类的,它们进一步拓宽了考古学家的视野。
被冠之“丁村文化”的这些器物分为三段,即早段、中段和晚段。这三段文化范围所涵盖的年代,比那三枚牙齿又宽广了好多。
丁村文化早段,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初期,但稍微靠后一些,主要石器有三棱大尖状器、斧状器和石球等,距今约20多万年(属于早期智人——通常指距今20多万年开始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形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丁村文化中段,属于旧石器中期,主要器物和早段完全一致,只是精细了一些,距今为10万年左右;而丁村文化晚期,既有先前的石器,又有了以燧石为原料的细石器,如锥形石棱、琢背小刀等,说明这一时期还有新的文化融合了进来,经测定距今约2.6万年。
丁村文化扩充了丁村人生活的时间,我们稍加留意就会明白,丁村人上承北京猿人,下启山顶洞人,将这漫长的时间填充得滴水不漏。
那丁村人为什么要在这里生存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