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襄汾丁村遗址:人类祖先发现始末(5)

2011-03-10 10:28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尚鸿
之五 动物化石映照当年 生活环境温暖湿润 二十多万年前,在丁村人生存的时候,这里的河湖沼泽里长满了香蒲、黑三棱、泽泻等水生植物,水边大片的草

  之五 动物化石映照当年 生活环境温暖湿润

 

  二十多万年前,在丁村人生存的时候,这里的河湖沼泽里长满了香蒲、黑三棱、泽泻等水生植物,水边大片的草地上有蒿、藜、野菊等旱生草本植物,在较高的东山坡上长着许多落叶阔叶树木,比如栎、榆、桦、臭椿、木犀、鹅耳枥等。

 

  丁村人时期,这一带的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宽阔平静,河水清澈可鉴,河床也比现在高很多。水里生活着大大小小的河蚌,有体长70厘米的鲤鱼,有体长1米以上的青鱼、鲩鱼和体长1.5米的鲶鱼畅游其中。人们还从砂砾层中采集到鲿、鲇等鱼类化石,这些皆属于在能经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物种。

 

  在砂砾层中,大家还发现大量软体动物介壳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型丽蚌壳,这种动物现在只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汉水流域。

 

  两岸连绵不断的山岗和砂地上,松树、杉树遮天蔽日,岸边蒿草、野菊丛生,各种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森林、草地和河边。

 

  丁村人生活在汾河两岸,在河滩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在树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进行狩猎。

 

  可见,当时的丁村拥有一个多么原生态、气候宜人的生活环境!

 

  在丁村各地点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着温暖湿润的气候。从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来看,有惯于在森林中活动的獾、狐、貉、野猪和熊,有喜欢在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活动的赤鹿、斑鹿、河套大角鹿、野牛、原始牛和现在北方少见的长鼻目动物象类,也有奔驰在草原上的野马、野驴和举步安详的披毛犀。

 

  这些动物化石,拓宽了考古学家的思维世界,使他们由此遥想当年,仿佛看到丁村人生存的自然环境,最终才形成了丁村人研究的完整体系和丰富成果。

 

  科学发现告诉人们,丁村人生活时期,当地气温比现在高得多。事实表明,地球形成以来,气候变化从来没有间断过。地质学家认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小冰期阶段,未来的气温可能很热,也可能很冷。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对于气候变化的炒作,应该属于西方政治家的良苦用心。(本篇完)

 

  后记:

 

  自丁村遗址发现后,山西境内又发现了西侯度、匼河、许家窑、峙峪、下川等一系列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建立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了丰富资料。

 

  遗址发掘这么多年来,到丁村考察、参观的中外学者专家以及各界人士、群众为数不少,外国友人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邓天诺等参观后,挥毫写了“天上有上帝,地上有丁村”,日本朋友秋夫题词说“丁村文化,辉向日本”,表示了他们的崇敬心情。

 

  这个村子不但因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蜚声中外,而且其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亦早已闻名遐迩,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临汾地区在这里以丁村民居为阵地,建立了反映晋南地区汉民族风情习俗的丁村民俗博物馆;为了纪念丁村人发现35周年,临汾市又在这里筹建了“丁村文化陈列馆”。

 

  丁村遗址是我国既有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又有近30种哺乳动物化石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它不仅在考古学领域中占有极重要的学术地位,而且在第四纪地质以及晚更新世动物、生态、气候等研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地点之一。

 

  当年的发掘队长、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曾这样评价丁村遗址的价值:“丁村之前的那些遗址,不管哪一个,都跟外国人有关系,不是外国人搞的研究,就是花了外国人的钱。而惟有丁村,发现是中国人,搞的是中国人,花的是中国经费,一切都是中国人搞的,丁村是个很值得纪念的地方。”

 

  但是,目前,挖砂等工程建设对丁村的破坏极大,旷野型遗址的保护仍然是个问题,仅仅修建馆室是远远不够的。

 

  器不是冷冰冰的石头,它是我们人类失传的记忆,它承载了人类祖祖辈辈劳作的信息,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