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间文学 >

中国侠文化纵略(2)

2009-07-20 11:59
来源:《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 作者:韩云波
三、侠文化研究视角的演变 到目前为止,我对中国侠文化的关注已历十余年,这中间经历了研究对象、范式和观念的变迁。 最初接触中国侠文化是从阅读

三、侠文化研究视角的演变

到目前为止,我对中国侠文化的关注已历十余年,这中间经历了研究对象、范式和观念的变迁。

最初接触中国侠文化是从阅读武侠小说开始的。读过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没有署名的一本《残肢令》(后来才知道作者是陈青云),时为1986年,血腥、残忍、怪诞,并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只记得海鸥令主和白面僵尸怪了)。但后来读的《七剑下天山》和《书剑恩仇录》,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好看,而且颇有回味的余地。也许是“螺旋式上升”吧,竟然从中开始了对中国侠文化的浓厚兴趣。1990年开始结合中国侠文化进行文学研究,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江汉论坛》1991年3期论《水浒传》的一篇文章,责任编辑为张仲良先生(原文有12000字,张先生将其删为7500字。后来我仔细对照了张先生的笔削,从此才走上学术论文写作的道路。再次真诚地对张仲良先生说一句:“谢谢您!”)。接着,从中国侠文化角度讨论鲁迅、郭沫若、陈子昂的文章先后发表。这是我研究中国侠文化的“自发阶段”。

从1992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国侠文化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侠文化形态论”和“游侠史论”(先秦至唐)两个系列的十余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反响。这时才进入我研究中国侠文化的“自觉阶段”。

1994年7月,动笔撰写《中国侠文化系列丛书》一套四种,次年底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是少年激情,60余万字,只写了8个月,全部是手写,稿子有两三尺高,手磨起了茧子。终于促成了我买第一台电脑。当时的稿费有18000多元,是我第一笔存款),提出了中国侠文化的四个重点:游侠、武功、江湖、武侠小说。该书出版后,国内有约20家报刊发表书评及报道,并在西南师范大学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名列仅有的两项学术著作一等奖之一(另一项是崔延强博士翻译的《亚里斯多德文集》)。这可以说是对我历时四年的中国侠文化研究的一个总结。

1995年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力衰,病痛缠身,我遂忙于家事,同时准备考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停止了对中国侠文化的继续探讨(1998年12月,我博士一年级时,母亲去世,当时我在成都,竟然未能给老人送终,留下永远的遗憾)。1998年,我考上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定为《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顺便发现初唐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的“北齐稠禅师”等作品,实与武侠小说在唐代的线索有重要关系,可以牵系到佛教密宗经典在唐代的传播,下启晚唐的豪侠小说,但因当时的研究任务所在,并未对此点加以展开。

2001年9月,我进入武汉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选定了“中国现当代武侠小说文类发展动力系统研究”为研究课题,试图从理论角度对中国侠文化研究进行学理性的提升。(2001年11月,我父亲在重庆西南医院病逝。其时,我一度心力交瘁)博士后报告于2003年10月完成出站。

目前(指2004年,以此年为界,其后我更多地关注大陆新武侠等武侠创作领域),我所从事的中国侠文化研究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继续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对先秦两汉诸子进行深入发掘,力图以中国侠文化作为一个窗口,窥见更多的中国文化奥秘,作为这项工作的一个必要基础,同时也开展了对中国侠文化文献资料的整理(先秦至唐)(现在仍未完成);二是关注中国侠文化的当下应用,作为栏目主持人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开设了“21世纪中国侠文化”栏目,在每期都有的“主持人语”中,我力图对中国侠文化的研究作进一步的拓展,既在广义的范畴内开展对中国侠文化的研究,团结有关力量,亦以力推“21世纪中国大陆新武侠”为重点,并联合了《今古传奇武侠版》等刊物共同展开这一工作,广泛与大陆新武侠作家进行对话,力求对当下中国武侠小说原创略尽绵薄。(后来与更多的出版机构及网络、报刊等开展了广泛合作)

四、侠文化的魅力

我常常认为做学问亦须快乐适意,生活如此美好,人生如此灿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享受?中国侠文化中有血气方刚的正义与壮烈,有前赴后继的愤激与悲怆,也有许多美好的境界,是人生向上和向前的力量,是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启示,洋溢于我们的生活中间,成为中国侠文化恒久和广泛的魅力。

我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忽然发现,摊开的笔记本下,有一行行的“课桌文学”――这本是常有的事——竟然是三个两寸见方的大字:“李寻欢”――古龙笔下著名的“小李飞刀”,一个执着地身体力行着“爱是永恒”的大侠。他和令狐冲、楚留香、朱家、陈遵、谭嗣同等等,岂非正是我们的文化与生活的某种昭示?(具体地点是四川大学当时上政治课的教室)

我努力将这本小书写好,至于能否如愿,则只有等待大家的评说了。

这仅仅是一块砖,作用在于引出真正的美玉。

是为序。

(责任编辑:秋风梧)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