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间文学 >

豪侠殉道:解倒悬之急的国民性改良

2009-08-17 13:33
来源:传奇故事 作者:佚名
在谭嗣同之后,侠义精神继续向着主流靠近,而在革命党和改良派那里,则又有了具体行为实践和文化人格培养的区别。

1897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是戊戌变法的前一年。33岁的谭嗣同在南京候补知府,面对清廷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谭嗣同痛心疾首,在他刚刚完成的《仁学》第三十四篇中大声疾呼实行社会变革:

且举一事而必其事之有大利,非能利其事者也。故华人慎毋言华蛊顿、拿破仑矣,志士仁人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

这里说到的陈涉,也就是陈胜,在秦末首举义旗;杨玄感是隋炀帝时权臣杨素之子,任礼部尚书,大业九年(613年),他起兵反隋,誓师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陈涉、杨玄感都迅速兵败了,但他们却奏响了一个腐朽时代的大起义序曲。当然,谭嗣同并不主张改朝换代,他更加愿意像日本那样实施君主立宪:与中国至近而亟当效法者,莫如日本。其变法自强之效,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悲歌叱咤,挟其杀人报仇之侠气,出而鼓更化之机也。儒者轻诋游侠,比之匪人,乌知困于君权之世,非此益无以自振拔,民乃益愚弱而窳败!言治者不可不察也。

谭嗣同在这里表露了他钟情于日本武侠精神对民族传统的扬弃和提升。当然,他更钟情于西汉游侠对主流政治的促进和补充:

西汉民情易上达而守令莫敢肆,匈奴数犯边而终驱之于漠北,内和外威,号称一治。彼吏士之顾忌者谁欤?未必非游侠之力也。

那么,游侠在汉代是一种什么形态呢?

汉朝初建,天下太平。而对于急欲巩固统治的刘邦来说,却正是秋后算账时节。

洛阳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府,忽然来了一辆神秘的马车,车上下来的是以解困救急而名满天下的鲁国大侠朱家。朱大侠在滕公府上盘桓数日,每日饮酒高谈,说尽当世风流。一日,谈及楚国大侠季布,朱家慨然长叹:“季布犯了什么大罪,使得皇上现在要全力通缉?”滕公说:“季布当时在项羽帐下,多次带兵把皇上逼到绝路,皇上很生气,一定要治他的罪。”朱家说:“滕公以为季布是什么样的人呢?”滕公说:“是贤者。”于是朱家以“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始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的道理,说动滕公向刘邦进言,赦免了季布。后来,季布历任中郎将、河东太守等职,成为汉初名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