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间文学 >

豪侠殉道:解倒悬之急的国民性改良(2)

2009-08-17 13:33
来源:传奇故事 作者:佚名
朱家救季布,成为千古美谈,也是汉初大侠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两汉之时,侠风流荡,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由于游侠在

朱家救季布,成为千古美谈,也是汉初大侠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两汉之时,侠风流荡,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由于游侠在汉代的独特地位,使得《史记》、《汉书》成为二十四史中仅有的两部为游侠专门列传的史书,记载了大汉游侠的盛况。根据游侠在汉代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义侠阶段,主要是汉武帝及其以前的汉初游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个阶段游侠的特点是:大侠辈出;侠义道德成为世人崇尚的人格风标,名侠郭解便是典型例子。

到汉武帝时,游侠不仅与朝廷分权争利,也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随着朝廷统治思想从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的改换,汉武帝对游侠大开杀戒,西汉游侠也随之进入第二个阶段:轻侠阶段。

经过汉武帝以来对于游侠的大力镇压,游侠自我收敛,不再动辄触犯王法。不再影响重大社会政治生活,而是以民间黏合剂的功能成为朝廷统治体系的补充,这时,他们自己也乐得富足适意,这是第三阶段:豪侠阶段。

相对于“游侠”一词自《韩非子》以来已经成为汉代的通行术语而言,“豪侠”一词出现较晚。《史记》中有“豪”,“豪杰”、“豪强”、“大豪”等用法,但尚无“豪侠”出现。即使是在《汉书》中,“豪侠”一词也仅仅只有四处:《赵广汉传》称杜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游侠传》称郭解被杀后“长安炽盛,街间各有豪侠”,成帝河平年间京兆尹王尊“捕击豪侠”,以及“王莽居摄,诛锄豪侠”。直到东汉中后期,“豪侠”一词才大量出现,并成为沿袭近两千年直至晚清的中国侠文化主流形态。

两汉游侠之所以能纵情肆志而笑傲于江湖,就在于儒家和墨家等先秦显学对中国侠文化在人格上的匡正和厘清。

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对前代游侠作了梳理,他认为:追寻侠的源流,可从韩非所称“儒侠”着手,孔子门下,所谓“有道仁人”,道德操守即与游侠相似。

韩非,是战国晚期韩国王室公子,目睹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特别写了《五蠹》一篇,指出有五种人是国家之害,他们或者误导社会风气,或者违法乱纪。其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是当时社会上违法乱纪的典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侠”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记载。韩非对当时“侠”的两个特征做了强调:在行为方式上,是“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以集团方式出现,以武力违法自守;在道德信条上,既“弃官宠交”,又“肆意陈欲”,以朋友义气为上,以痛快豪放为上。韩非说起侠来,颇有些含血愤天;而从他的记载来看,侠在当时的社会上,确实没有对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韩非的故国起到好的作用,因而他断言,“侠”确实不是好东西!

因为侠不好,所以侠就需要进行道德上的匡正;因为侠太乱,所以侠就需要行为上的厘清,在《韩非子》的关键词里,可以看到,“儒侠”和“儒墨”在“显学”层面上常常界限不清。这就说明,在当时社会上,侠的记载虽然较晚,但却已经是一个严重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而且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就在于侠和儒、墨这两大先秦“显学”有着理不清的千头万绪,侠在行为和道德上,都受到了儒、墨两大“显学”的深刻影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