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非使用“儒墨”和“儒侠”这两个词的词序来看,侠似乎更加接近于墨家。而实际上,带剑而聚集徒属的侠的特征,也是墨家的特征。因此,后世常常把墨家看作是侠。比如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就说墨家可分为兼爱、游侠、名理三派,分别偏重于道德、行为、学术,而汉初的大侠“朱家、郭解之流,实皆墨徒也”。
韩非把儒、侠放到一起,又把儒、墨放在一起,不仅是儒与侠二者在行为本质上常有相似,墨与侠也颇有关系。儒家只是部分弟子有勇,因为孔子并不提倡以勇为先;而墨子则是全体弟子有勇,因为墨子本人就加以倡导。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机构,首领称为“巨子”,墨子本人亲任第一任巨子,既是精神领袖,也是军事领袖,并且总是身先士卒,不惜以身犯险。
鲁班曾接受楚国邀请,为楚军制造云梯,准备进攻宋国。墨子主张“非攻”,但在当时强者为王的天下大势之下,只能以更高明的军事手段来达成和平。墨子只身来到楚国,以天下形势利弊劝说楚王,楚王说鲁班已经为他造好了云梯,楚国一定要攻宋。墨子于是找到鲁班,和他进行模拟攻防,九个回合下来,鲁班的进攻手段已经用完,而墨子的防御还绰绰有余。鲁班说:“我还有一件秘密武器,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的秘密武器,我也不说。”他们一起面见楚王,墨子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臣,宋国就守不住了。但是,臣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设计的守城武器,在城上以逸待劳迎接楚军。杀了臣也是没有用的。”于是楚王打消了进攻宋国的计划。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墨家集团就是当时的维和部队,只不过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原则行动的“志愿者”,没有得到周天子以及任何体制内机构的授权。
墨侠追求诸侯各国和平相处,主观愿望是反对侵略。但当时的历史潮流是,小国林立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障碍,历史呼唤统一,而统一却无法由和平来完成,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墨侠虽然极力帮助弱国防御,却因为力量太小,在当时动辄出兵数十万的大型战争中,丝毫不能阻止战争进程。墨侠自身力量的有限,使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他们几乎不受任何强国欢迎的立场,使他们逐渐变成秘密团体,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种种怪异色彩,甚至近似于后来武侠小说中的“魔教”,到汉代便已经式微。
儒家同样被韩非与侠相提并论,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不在于以武力式的勇气去行动,而在于以人格化的勇气去修养。由此,儒家就把“侠卒”这些体制外的勇气之士规范到“义勇”的道德框架之中。使“侠”成为一种人格标志。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已经58周岁了。他从曹国来到宋国,和弟子一起在大树下练习周礼。宋国司马桓(鬼隹)(tui)不喜欢孔子,又不便直接杀了孔子,于是派人挑衅,将大树连根拔起,想要和孔子决斗。弟子们都说:“快点跑吧!”孔子这时斩钉截铁地说了那句后来流传千古的名言:“天生德于予,桓(鬼隹)其如予何!”桓氏心里也没有底。就自动退走了。这里孔子的处理方式很值得玩味,孔子的不怕,是真是假?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力气很大,在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的一次战斗中,曾双手撑开城门,人们用《诗经》里的“有力如虎”来赞美他。孔子继承了他父亲的遗传基因,《史记》说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有“长人”之称,按西周尺19.7厘米计算有一米九,按东周尺23.1厘米计算则有二米二。孔子酒量也很大,文献记载他从来没有醉过。至于力气,从《吕氏春秋·慎大览》开始,到《淮南子·道应训》、《颜氏家训·诫兵篇》以及《列子·说符篇》都记载说“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不过,他虽能徒手打开城门,“而不肯以力闻”,并不想显露功夫。因此,桓魑派人拔树挑战,他不肯应战,并非是打不过,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大概桓(鬼隹)也知道这一点,想挑衅而孔子让他找不到借口,他也就不好意思出动大军杀死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