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经历了汉魏隋唐的游侠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遂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英雄象征;它经过儒家文化包容并兼的伦理化改造,侠而具有义的品质,又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从唐代豪侠传奇发展而为现代武侠小说及声像并茂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传播和审美形态的一个重要话题。
无论于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还是于中国文化视野下的人生态度,侠,虽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主流,却也是中国文化支流中的一条奔腾澎湃的大河。
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
关于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在以儒学为主干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先秦时代,百家争鸣,而以儒、墨为“显学”。两汉时期,儒学与阴阳五行及道、法思想相融合,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但实际上却有“内法外儒”的倾向。两汉以降,受到外来佛教文化及土产道教文化的冲击,三教在此消彼长的互为斗争、互为排斥又互为融合、互为统一的过程中,于唐宋时代前后,基本完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转型(在汉代以前,没有“三教”也就没有“三教合一”),在儒、道、佛三家内部,都形成了非常中国化的三教相互兼容并包的新形式,如儒家之理学、道教之正一派、佛教之禅宗,都是这样的例子。关于中国文化传统,遂有三教鼎立及三教归一之说。这种局面,直到清末民初以来的文化大转型,才因现代文化的兴起而改变。
儒、道、佛三教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说法,已得到历来的公认。但文化本身即有不同维度。有思想文化的维度,儒、道、佛是也,这是上位的。还有下位的,一般世俗社会生活的维度,如果还加上中国本土文化的本源角度,情形就有些不同了。张岱年《玄儒评林·自序》说:“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固有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韩非子》则于先秦推崇儒、墨两家为“显学”。这样,儒是世俗的代表着统治阶级意识的官方主流文化;道、佛基于宗教文化之一点,具有相似的非世俗性质;世俗的被统治阶级意识的非体制文化、非主流文化,形态很多,但以墨为其代表。在这个维度上,又形成了与儒、道、佛不同的儒、道、墨的传统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