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缝制鱼皮衣:东北地区的古老风俗

2009-08-03 14:2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白山黑水之间,聚居着一个只有四千人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特殊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具备了独特的技能。他们做衣服的原料竟然是我们餐桌上的佳肴——鱼。

在中国的东北部,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从商周时代起,他们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三江平原江河密布,自然生态非常适合渔猎,赫哲族目前的人口有4000多人,是个名副其实的“袖珍民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以鱼皮作为服装的民族,被人们称之为“鱼皮部落”……

1999年冬,为了揭开鱼皮衣制作的秘密,杨源来到赫哲族的聚居地街津口考察,并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位还会制作鱼皮衣的赫哲族老人尤翠玉。

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里,有一件服饰非常特殊,近距离观看,它的材质既不是棉麻,也不是毛皮,而是一件用鱼皮制作的衣服。

博物馆馆长杨源说:我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鱼皮衣,但是没有见过实物,当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我们博物馆是1996年收藏到鱼皮衣实物,那套鱼皮衣有100多年了,我首先感到,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

1999年的冬天,杨源来到赫哲族的聚居地街津口考察,她一边寻找还会制作鱼皮衣的赫哲族艺人,一边把这个过程用摄像机纪录下来。历尽千辛,她终于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位还会制作鱼皮衣的赫哲族老人尤翠玉。

杨源回忆说:我们1999年去的时候是冬天,冬天没有鱼,江面都封了,冰天雪地的,渔民也不出江打鱼了,都在家里。

杨源第一次来到街津口的时间是冬季,这是一个无法制作鱼皮衣的季节,因为在冬季,只有少数渔民会在江边搭起棚子,在里面捕鱼,而这样是无法得到制作鱼皮衣所需的大量鱼皮的。

鱼皮衣是赫哲人在夏天时穿着的服装,因为那时的捕鱼量最多,冬季里,赫哲人和诸多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一样,穿着兽皮制成的衣服,他们在冬季里的主要活动就是驾着狗拉雪橇在冰天雪地中狩猎。

由于冬天没有足够的鱼用来制作鱼皮衣,杨源和尤翠玉老人约定,来年夏天再到街津口,那时老人将提前准备出足够的鱼皮,为杨源制作一套完整的鱼皮衣。

在杨源第一次去街津口的时候,尤翠玉老人是唯一会制作鱼皮衣的艺人,如今,时间已经过去7年了,听说老人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在街津口,在这个鱼皮部落世代居住的地方,现在还有人会制作鱼皮衣吗?这种鲜为人知的技艺是否已经失传了呢?

幸运的是制作鱼皮衣的技艺尚未失传,因为我们找到了尤翠玉老人的女儿,她22岁时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鱼皮衣了。

街津口,一个位于我国极北之地的小镇,这个赫哲族的聚居地紧靠中俄边境。

到达街津口后,当地人指引我们来到镇上的一间房子里,这里一片欢歌热舞,镇上的赫哲人正在排练本民族的舞蹈。

赫哲族只有4000多人,是中国最小的6个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最早生存在贝尔加湖以东地区,之后沿着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向南迁徙,最后定居在松花江下游三江平原一带,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和街津口,饶河县的四排等地。

当地人说,有一位中年妇女还会做鱼皮衣。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叫尤文凤的艺人,就是尤翠玉老人的女儿,她22岁时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鱼皮衣了。

如今的街津口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了,作为赫哲族的聚居地,这里的旅游业方兴未艾,政府也十分注重对旅游产业的开发,还专门建立了赫哲族文化村,赫哲族的渔猎习俗已经不存在了。

杨源介绍说:应该说赫哲族很早就转产了,原来这是一个靠捕鱼为生的民族,到1999年我们去的时候,看到整个街津口渔民乡基本上都是靠种植大豆,大豆是主要的农作物罢,还种一些小麦什么的,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民族了。

许多赫哲人现在都以经商或者务农为生,尤文凤的儿子也是如此,他的工作是文化村里的一名职工,渔猎生活对他也只是一种传统概念了。

杨源说:他们整个生活方式都改变了,由渔民都变成农民了,他肯定就不会再穿鱼皮衣了,鱼皮衣已成为了一种记忆。

鱼皮衣没有了实用价值,消失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随着街津口旅游业的兴起,各种鱼皮制品一下子就成了街津口特有的旅游纪念品,这一转机也影响到了鱼皮衣。

有外地来的收藏者以6000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件鱼皮衣,这让还掌握这种技艺的赫哲人挖到了第一桶金。

尤文凤的儿子就在文化村里工作,他亲眼目睹了鱼皮衣带来的效益,一向认为鱼皮衣没什么用的他改变了想法,开始学习制作鱼皮衣,他还把妻子一道拉来学。

这,让尤文凤十分高兴,倾力传授,而她自己也开始从事制作鱼皮衣的工作。

据尤文凤说,制作鱼皮衣的成本非常昂贵,一套鱼皮衣要卖6000块钱,如果没有人定做,连制衣用的鱼都买不起……

以前赫哲人制作鱼皮衣所用的鱼,都是靠出江打鱼得来,不过,如今打鱼做鱼皮衣这个想法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这种情形并非现在才有,杨源第二次来到街津口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杨源回忆说:在第二年我们去的时候,情形远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一个是尤翠玉老人的身体很不好,另外一个就是根本没有鱼,江里没有鱼。我们到了尤翠玉老人家的时候,她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说,你来干啥呢,没有鱼,她家一条鱼都没有,根本打不到鱼,说你回去吧,来了也没用,做不成。

在第二年夏天来到街津口的杨源,面对江中无鱼的局面,没有鱼就无法制作鱼皮衣,为了筹措到足够的鱼皮,杨源开始请当地渔民出江打鱼,可是,结果让她十分失望。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