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汉族】屯堡:朱元璋六百年前撒落的棋子

2010-06-08 10:27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秩名
住石屋,穿明服,说明语,重义尚武,崇教识礼,如今被称为“屯堡人”的子民们,原来是六百年前汉族遗民的后裔。
屯堡:朱元璋六百年前撒落的棋子
住石屋,穿明服,说明语,重义尚武,崇教识礼,如今被称为“屯堡人”的子民们,原来是六百年前汉族遗民的后裔,其独特的起居、生活、劳动和文化的源流,更是被称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汉民族的“活化石”,硕果仅存。
 
那么,这些散布在贵州高原、被称为“屯堡”的石头村寨是如何形成的呢?“屯堡人”又是如何穿越历史风雨,走到我们面前的呢?
 
历史的误判:“凤头苗”
 
一百多年前的1902年,日本人类学者鸟居龙藏在贵州开始他的考察游历。行至安平县(今平坝县)郊外某地时,几个打扮既有别于当时的汉族,又不同于附近少数民族的妇女引起鸟居的注意。这是什么民族?一些当地人告诉他,这是“凤头鸡”。
 
翌年,鸟居龙藏的同事伊东忠太在安平也注意到这个特殊的人群。他问地方官员,官员回答是“凤头苗”。镇宁知州还以工整的小楷在信笺上简要解释了“凤头苗”与一般苗族的区别—“黑苗头裹青布帕,身穿青短衣,腰系青布裙,短而无花,项带银圈,赤足无鞋;花苗头裹花帕,身穿花短衣,腰系长裙,绣五色花,项耳均带银圈,赤足无鞋;凤头苗头裹五色布,高而长身,发前系,往上梳,身穿汉人衣,足穿花鞋,白布缠肘;独家苗……”后来,这张信笺被仔细收藏,保留至今。
 
所谓“凤头鸡”、“凤头苗”,其实就是地道的汉民,600年前遗留下来的汉民“活化石”—屯堡人。
 
由此可见,对屯堡人的误判,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姑不论当时社会对屯堡人的接受程度,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屯堡人的圈子和一般汉人之间的相互隔膜在那时已足以造成对屯堡社会的陌生和不解。
 
直到今天,我们走在屯堡乡间,仍然感到新鲜的是:同是一个民族,在六百年后,文化竟会发生这样的外化差异!虽然深入其间,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同一文化渊源的种种熟悉和亲切。穿着当下时髦装束,身处施耐庵、罗贯中同时代服饰的包围中,想想自己六百年前的祖上也是这般打扮,我们不能不心生震撼。
 
“屯堡人”的由来
 
什么是屯堡人?屯堡人的特征是什么?在九溪、在鲍屯、在天龙,但凡遇到知晓当地掌故的长者,我们都会问这个问题。
 
在周官屯,一位胡姓老者给我们解释“屯”与“堡”的区别:“征南”来的就是“屯”,“填南”来的叫作“堡”。
 
《安平县志·风土志·屯堡人》卷五记述说:“屯堡即明洪武之屯军。妇女青衣红袖,戴假角。女子未婚者,以红带绕头。已婚者,改用白带……男子善贸易,女子不缠脚。一切耕耘,多以妇女为之。家祀坛神,多力善战,间入行伍,衣冠与汉人无异。”
 
据咸丰元年《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卷十五记载,“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妇人以银索绾发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故多江南大族,至今科名尤众。余皆勤耕务本,男妇操作,风俗皆同。”民国《平坝县志·人口》记载:“屯堡人一名词,初本专以之名住居屯堡者。而凡住居屯堡者,工作农业,妇女皆不缠足,从事耕耘者。厥后即不住居屯堡,如其妇女不缠足,从事耕耘者,率皆以屯堡人呼之,则屯堡人之意味又不专就住居论矣。”
 
鸟居龙藏在旅行记《中国西南部人类学问题》的第20章“明代的遗民凤头鸡”中写道:“经过多年的苦战,渐渐迫使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屈服。为了防止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反叛,设置屯军守备,加强中央王朝的统治地位。为此,政府允许屯兵携带家属,并供给家属的生活。当时,被征调的士兵主要是江南籍的人,其中,凤阳府籍的人较多。最初,屯兵均作为汉人进入贵州,除军人外还得从事农业生产,士兵一面驻屯守备,一面自耕自食。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的子孙逐渐都转化为贵州的农民。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