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屯堡:朱元璋六百年前撒落的棋子(2)
2010-06-08 10:27
后来,清朝为了消灭明朝的势力,清朝的官兵纷纷进入贵州,继续吸引各省的汉族农民移居到原来屯兵的地方的人数也不少。为此,在洪武年间作为驻屯兵
“后来,清朝为了消灭明朝的势力,清朝的官兵纷纷进入贵州,继续吸引各省的汉族农民移居到原来屯兵的地方的人数也不少。为此,在洪武年间作为驻屯兵移民的明代遗民,渐渐受到清朝众多移民的欺压和蔑视……处于偏僻之地,难以接触到新的文化,依然保留明代江南的风俗,原原本本的头饰发型,这对于后来的人口众多的汉族移民,则感到异常稀奇。”
朱元璋撒下的棋子
我们是在一个秋日开始对屯堡的走访的。满眼所见,一片金黄。
今天的屯堡人聚居在安顺市所辖平坝县、西秀区、镇宁县一带,人口大约二十余万人。翻开屯堡村寨分布图,我们发现,这些特殊乡村主要沿当年的黔滇驿道呈团状分布。在贵州,安顺位置正处腹心要害,就像棋盘上的天元,落子非同寻常。屯堡,就是这样的一枚枚棋子,被六百年前的朱元璋撒落并钉在了这里。
14世纪初叶,蒙古英雄铁木真、忽必烈创下的元帝国在旱灾、蝗灾、瘟疫与暴政的腐蚀中走向衰落,群雄四起,民变不断。
1368年正月,动荡中催生的乱世英雄朱元璋在他40岁这年正式登基,成为历时276 年的明帝国赫赫有名的开国之君—明太祖。同年七月,朱元璋的大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弃城北逃。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改朝换代在血雨腥风中逐步完成。
几年后,江山初定的朱元璋眼里只剩下最后几枚钉子—盘踞在云南的元梁王巴匝瓦尔密是其中非常死硬的一枚。
巴匝瓦尔密是元顺帝北逃后,元朝遗留在西南的军事势力。此前,羽翼未丰的朱元璋曾向对方摇晃橄榄枝,先后七次派出使臣,希望元梁王放弃对抗,向明投降。但巴匝瓦尔密没有理会这位出身贫寒的新君主,甚至多次处死朱元璋的使者。
朱元璋克制着内心的暴怒,冷静地等待时机收拾巴匝瓦尔密。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威名远扬的明军相继收服四川、贵州地方势力,自负的巴匝瓦尔密一连失去东、北两面屏障。
拔掉云南钉子的时机来了,已经54岁的朱元璋决心以武力拔掉这颗眼中钉。这年8月,朱元璋精心挑选了三位战功卓著的爱将—主帅傅友德、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领30万大军兵分两路向西南进发。
从动员出发到攻入昆明,30万明军以不过百天的闪电速度把梁王的部队一举摧垮,巴匝瓦尔密夫妇被迫自杀。云南境内的元朝残兵全部消灭,其余地方势力也先后归顺。
翌年,作为地方最高指挥机关的贵州都指挥司和云南都指挥司建立。朱元璋的势力填补了西南这片空白。然而,这只是计划的第一步。如何保持云南的长期稳定,才是朱元璋最担心的问题:“朕观自古云南诸夷叛服不常,盖以其地险而远,其民富而狠也……”
在他看来,西南变乱的根源并未根除。因为中央王朝在此地没有固定的势力可以长期震慑、压制当地各路豪强。在靠刀把子说话的时代,实力是最主要的筹码,朱元璋不想让无数兵将鲜血换来的大局又变成权力的真空。
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在云贵高原,威慑四方。帝国当局还派员开筑宽10丈、以60里为一驿的道路,把云贵川三地的交通连接起来。并在要害地区,屯兵驻守,建立卫所。这个决定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
曾经在云贵高原艰苦作战的将士们开始拿起锄头,开垦屯田。20万明军按“三分守城,七分屯耕”计算,至少有10多万人加入垦荒的行列。
时光流逝,特别是朝代更迭,当年的军人慢慢变成了地道的农民,当年的军营也变成了一个个村寨。但当年屯军留下的印迹就像染上衣衫的靛蓝,虽经年年浆洗依然若隐若现。
“征南”与“填南”
“很多人看到屯堡妇女的打扮,还以为我们是少数民族,其实,我们是正宗的汉族子孙。”退休教师宋修文老人澄清着世人对屯堡人的误读。
宋修文住在号称屯堡第一大村的九溪,祖上就是当年南征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