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汉族】屯堡:朱元璋六百年前撒落的棋子(5)

2010-06-08 10:27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秩名
四清运动开始,屯堡的大袖子被剪,梅花管簪和玉手镯被砸,许多屯堡妇女被迫改装,穿上了普通汉族妇女的服装,也有的妇女不愿改,就把大袖子做小,
 
“四清”运动开始,屯堡的大袖子被剪,梅花管簪和玉手镯被砸,许多屯堡妇女被迫改装,穿上了普通汉族妇女的服装,也有的妇女不愿改,就把大袖子做小,把长袍剪短,大体上还维持着过去服装的式样。一开禁,妇女们的长衣大袖又上身了。老人们都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时,一位外出的屯堡人穿着红色绒衣到田里做农活,全村人都奔走相告围在地头看稀奇,说:“村里来了个‘红人’。”
 
屯堡衣着的考究造就了一批针线活路精湛的妇女,九溪82岁的张宋氏和71岁的王张氏就是村里人公认的高手。
 
屯堡:朱元璋六百年前撒落的棋子
张宋氏的家在小巷深处,石头砌就的院墙内,架着一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一家人正忙着炒葵花籽,原来家里有喜事,老人的孙子要结婚了。听说我们要看绣品,她就一面答应着,一面进屋去拿。
 
眼前的这两块绣片确实精工细作,老人说是自己当小姑娘时绣的枕头花。绣片不大,历经六十多年依然色泽鲜艳,花枝上的蝴蝶展翅欲飞,石榴、桃子鲜嫩欲滴,最别致的是附在枝上的那只蝉儿,微微拱出,墨绿的身子,半透明的翅膀,好像让人听到了飞翔的声音,几十年前灵动的一瞬化作了布襟上的永恒。老人小心地捧着,眼神中充满了对往昔的神往。尽管岁月老去,张宋氏的针线包始终不离身,村里还常有人来央求她做件大袖子。我们知道那不老的技艺始终扎根在老人心里。
 
古稀之年的王张氏依然还在帮人缝棉衣,人人都夸她的针脚细。从中所嫁来,她就继承了一套娘家精细的女工。那时候,就连在安顺的屯堡人家都要找她缝。缝棉衣先要把大袖子做好,再在里面镶上新鲜的棉花,棉花要铺得均匀,否则就不暖和,也不能镶得太厚,看起来就笨重。王张氏还以快工出名,过去,她一天可以缝一件大袖子,小袖子能缝三件,还要人家穿起来合适。王张氏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缝就是50年,就算一个初生婴儿也已届中年。老人也不知道究竟还能做多久,只要能动就做下去。
 
屯堡男子的衣着变化远远胜于女子,每一个时代,他们的衣着都留下当时的烙印,清代以前穿长衫没有领,系布腰带,用青布裹头。清代也曾经穿过当时的衣服,留过长辫。如今,老人们有的还穿着蓝布长衫,有的穿着中式衣裳,更多的年轻人身着西装、茄克,和屯堡以外的城市人、农村人没什么两样了。
 
在屯堡做过十年研究的贵州画家沈福馨认为,屯堡男装的多变,和男子与外界交往大大多于妇女有关。
 
在屯堡,读过书、工作过的妇女都脱下长衣大袖,她们希望和城里的女孩一样穿着时髦的衣裤走街串巷,只有那些在家庭田间操持的妇女还执着于祖辈留下的这身衣裳,抑或是挑着茶叶进城做买卖的妇女,为了显示茶叶的正宗,还保持着长衣大袖。再过几十年,当这些最年轻的长衣大袖都老去,我们不知还能从哪里寻到这象征着屯堡的旧迹。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