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屯堡:朱元璋六百年前撒落的棋子(4)
2010-06-08 10:27
凤阳汉装与大脚女 人是衣裳马是鞍,最能让人分别人群特征的莫过于服装了。 屯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当地妇女的装束。屯堡女人的衣着被称为凤阳
凤阳汉装与大脚女
“人是衣裳马是鞍”,最能让人分别人群特征的莫过于服装了。
屯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当地妇女的装束。屯堡女人的衣着被称为“凤阳汉装”。很多学者认为,它具有明代服饰的显著特征:大开襟的长袍、一尺来宽的大袖子上有五色的彩线绣出各种花纹滚边。长袍两边开叉,长及小腿肚。
在屯堡的乡间,只要你信步走入任何一个寻常家庭,都会看到同样身着这样长衣大袖的妇女—她们服装的颜色有蓝色、绿色、藏青色、藕荷色,这些与城市里迥异的服装总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忍不住有去试穿的愿望。让我们疑惑的是,看过了这么多五彩的衣裳,竟没有一件是红色的。老人们说:“过去,只有结婚时,上轿那天,新媳妇才能穿红色的嫁衣,叫做‘喜衣’,一生只有那么一次。”不过,相比起来,青年女子衣服的颜色较为艳丽,老年则稳重、朴实。因为长期的劳作,妇女的长袍外还常年系着蓝色的围腰。腰间有一根两米多长的黑色丝绸系腰,裤子过去常作蓝色,如今也就随便穿了。
屯堡妇女的鞋是很讲究的,夏天着布凉鞋,其他季节则着花鞋,鞋为布底,鞋尖上翘呈倒勾形,鞋帮大多以蓝色、青色、绿色为底,上绣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布凉鞋两侧镂空,花鞋有两层白布卷成高统连着鞋帮,里面穿任何颜色的袜子都看不出来。屯堡村寨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农村人进城来,黄泥裹脚大花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屯堡妇女的这双花鞋了。
九溪老协会的王厚福告诉我们,明朝洪武年间,屯堡军队远征西南,跟随而来的屯堡妇女要踏过山野丛林,定居下来,又要从事农业,为了方便,屯堡的妇女都不缠足,因此外面的人也把屯堡女子称作“大脚女”。
关于“大脚”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某年元宵,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出宫观灯。兴高处,一只脚露出罗裙,马皇后素未裹足,一双脚硕大无朋。观灯百姓见了,轰然大笑。马皇后勃然大怒,遂撺掇朱元璋把嘲笑她的应天府的百姓充军到云贵高原,并且命令他们的女人也不得缠足。
但现在的屯堡人更认同另一种说法,当年的屯兵军士多来自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这些军人对随同朱元璋出生入死的马皇后极为尊敬,马皇后不裹足,军汉的老婆们也引为时尚,纷纷扔掉裹脚布。
确实,在我们所走过的屯堡村寨,除了云峰八寨的少数老年妇女,其余村寨的老人都保持着天足。对此,王厚福说:“主要是职业不同,云鹫山那边大多是生意人,不做农活,加上清朝以后受到外来习俗的影响,也就包了小脚。”
屯堡妇女的头饰也别具特色,结婚前,女子都是一根大辫子,头上也不作任何装饰。从结婚那天开始,头饰就变了,先要请人开脸—将额上的汗毛和头发拔去一二厘米,这样从额顶到脑后包上青(黑色)布才好看。眉毛要拔成八字眉。然后,把两鬓的头发搓成两绺,倒绾上去,盖住大半个耳朵,脑后的头发绾成圆髻,也被称作“巴巴纂”。髻上罩着马尾编成的圆网,再用梅花管簪固定好头发和圆网。这样的发型在屯堡叫做三绺头,也被称为平头。据说,妇女们年轻时梳头,每隔一个月要拔一次头顶上长出来的碎发,到了五十来岁就是不拔,头发也不会长了。屯堡妇女头上包的布也有讲究,年轻妇女爱包白帕子,说这样好看,年老的常常包青帕子,这样显得庄重。吃酒时也要包青帕子;遇上办丧事,则要包白帕子,表示哀悼。
过去的屯堡妇女几乎没有戴金首饰的,耳朵上吊着银质的耳环,指头上也是银戒指,手腕则戴有银质或者玉石手镯。结婚时,亲戚朋友送的手镯全都要戴上,戒指最多戴四个。王厚福1956年结婚,亲戚朋友送了十多对手镯,妻子一直戴到手臂上,叮当作响,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