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传统的力量(2)
2010-08-10 10:21
如今的拉萨可以随时买到内地的任何时鲜货,就算没有海味可以饱尝,山珍也还很丰富。故此,我对藏餐的简单一直心存疑惑。西藏人对吃那么简单而随意
如今的拉萨可以随时买到内地的任何时鲜货,就算没有海味可以饱尝,山珍也还很丰富。故此,我对藏餐的简单一直心存疑惑。西藏人对吃那么简单而随意,并不是因为物产的限制。布达拉宫的僧侣多布杰这样解答我的疑问,他说:“我们西藏人根本不在乎吃。”对此,我将信将疑。第二天我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这才完全相信西藏人确实不在乎吃。
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八角街吃面,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过来乞讨。我本能地反应他一定是骗钱的,因为拉萨街头乞丐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不怀好意地指了指吃剩的半碗面。哪想到这个孩子的眼睛竟放出了钻石般的光芒,说着藏语狂呼乱叫地跑出了面馆,一转眼,捧来只小木碗站在我的面前。我目瞪口呆地把剩面倒在了他的碗里,看着他飞快地跑出面馆。我好奇地跟在他后面,在餐馆旁的墙角看见了这样一幅情景:一个母亲背着一个比刚才那个小男孩更小的孩子蹲坐在地上,那个更小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木碗里的剩面。那位藏族母亲冲我竖起了大拇指,眼神中饱含感激。那位母亲系着一条皮围裙,从她们的衣着和风尘仆仆的外表上判断,她们很可能是叩长头的朝圣者。
藏族是个出世的民族,神佛占据了几乎每一位藏人的心灵。每一个传统的藏族家庭,一定在最尊贵的地方供奉佛龛,一定把自己最聪慧的子女送去出家。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神山圣湖中的物产即使鲜美无比,他们也不会受其蛊惑。当一个人的心灵被信仰占据,吃只不过是维持生理需要的简单方式。汉族是个入世的民族,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世间万物,只要能消化得了的,莫不被尽兴朵颐。这就是藏族人和我们汉族人在饮食理念上的最大差别。我无颜面对这位母亲,赶快走开了。
佛教徒笃信众生平等,对生命无上敬畏,藏族人对吃有着诸多的禁忌,尤其忌食体型较小的动物。他们认为同样是一个生命,一头牛可以让很多人吃很多天,而几十只青蛙或小鸟却只能填饱一个人的肚子,这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
正是由于藏族人对世间生灵的尊重,以及对自身欲望的不屑,才成就了藏族简单至极的饮食文化。
藏装:流动的“银行”
我刚一踏上拉萨这片圣土,达片已等候在民航局汽车站接我了。达片是一个受都市文化影响很深的西藏演员,穿着明显地时尚化了——牛仔裤配T恤,外加一副时髦的墨镜。但她黝黑的脸庞和绕腕的檀香木佛珠,还是不经意地透露出她与我的不同——她是一个有信仰的藏族人。
服饰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只这么一抹,就可诉说出比语言更微妙的信息。藏族在服饰上,既是一个讲究实用的民族,又是一个注重美感的民族,其服饰可谓和藏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藏北高原风沙大,昼夜温差显著,藏区先民经过摸索,穿脱自如、一件多用的厚重皮藏袍应运而生。牧区的藏袍袖子一般长出手面三四寸,下襟长出脚面二三寸,没有纽扣,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腰带以上就自然形成一个兜囊。普通藏民出门不需要带行李和背包,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等日常用品都可以放在兜囊里随身携带,甚至小孩子都可以睡在里面。到晚上,藏袍又可以当临时的铺盖。在服装的功能性上,藏袍即使不敢妄称“后无来者”,也当之无愧是“前无古人”了。
我对藏袍很感兴趣,在与另一个多布杰结识后,更是被藏装的风采所折服。提到多布杰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会很多,但提到他主演的那部电影——《可可西里》,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是西藏话剧团的一级演员,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站在话剧团的大门口与人寒暄,黑黑瘦瘦,不很高大,一身休闲装,还戴个网球帽。要不是达片介绍,我根本就无法把他和影片中那位顽强血性的日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