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湖北武当山】仙山出武当,道教惊天下(二):水的轮回(2)

2009-07-01 12:0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一条蜿蜒的朝拜路两侧曾矗立着高大的宫墙。因水而生的五龙宫,却被元末、清末的战火侵扰。公元1927年,民国土匪的一把大火让五龙宫成为了一片废墟

一条蜿蜒的朝拜路两侧曾矗立着高大的宫墙。因水而生的五龙宫,却被元末、清末的战火侵扰。公元1927年,民国土匪的一把大火让五龙宫成为了一片废墟。如今,正殿仅剩一堵高墙,高墙之下为今人重修正殿, 武当山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玄帝坐像。

历经千余年风雨,五龙宫留下了许多和水有关的传说。

五龙宫青石海墁大院内的五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可口。倘若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当地人相传当年帮助姚简祈雨成功的五气龙君常神游于此,所以名为五龙井。井边是天、地二池。一圆一方,正合“天圆地方”之意。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地池是阴的体现,天池那个圆形池是天的体现,这种观念是古人的阴阳观念的体现,而五井我们说叫五龙井,五龙井代表五种颜色、五种方位,五种金木水火土,五种五行,所以五井又是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体现。

事实上,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并非五气龙君的神助。而是古代的道人们精妙的设计。直通地下的五井不仅沟通了地下水,设计师们还将五井连接为一个整体。如此,即解决了水的来源,还让彼此间互通有无。而天地日月四池是古人为土木结构的宫殿,免受火灾准备的消防池。

五龙宫的五井四池,它本身从宗教学上来讲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它是一个水的一个象征,因为在经过古人居住的地方都离不开水,五井四池是对水崇拜的一种体现。

古代的工匠们用智慧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系统。这一切,对于道人们来说,还有着另一种独特的寓意。尤其是水对万世万物都能滋润,同时又不和其他的事情争高低,它总是水往低处流这种特性非常像道,另外水它是可以洗清污浊的东西,但是呢,只要安静下来,它又很快澄清自己,这种特性也非常像道,所以在道教宫观里就会特别的修一些水池水井,来代表这种道的这种意境。

当公路已经通到了五龙宫村口,五龙宫的修复工程眼看就要开始。村支书龚书记招呼着道士们一起除去宫观内的荒草,清理日池和月池里的淤泥。就在这些断壁残垣下,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与水有关的秘密。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下迷宫?供奉水神玄武的宫殿汇集着多少与水相关的传奇。为解开这个谜,龚书记带领我们从五龙宫东端照壁而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

这是一项极具匠心的地下排水工程。宋、元时,武当道士为了扩大五龙宫建筑规模,利用其五万平方米的山沟,用方整青石砌成纵横交错的暗渠,形成系统的排水网络,让各种水汇集后从主干石渠排出。石渠完成后,再填平沟壑,构建了一个绝对避风藏气的五龙宫。

从设计精巧的供水系统到完善的排水工程,汇集智慧和财力的五龙宫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道家对水、对神灵的虔诚之心。

从唐到宋,历经元、明,一代代武当的道人们共同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五龙宫。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用文字描绘出它鼎盛时期的灿烂辉煌。

然而,对于武当来说,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在水神玄武的注视下,另一个传奇即将上演。

每天,紫霄宫祖师殿东侧的池水边,都会有很多外国人习武打坐,她们是武当武术学校的外籍学员。与这池碧水朝夕相伴的她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池子却蕴涵了道家的最高理想。

七百年前,在经历了无数个严冬酷暑后,元代道人革道谨终于将水池完工。现在,该给它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望着被白雪润泽着的宫殿,他想到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大殿之上所供奉的正是这座大山的主神——水神玄天上帝。革道谨顿时有了一个绝妙的名字——“上善池”。

水,用另一种形式装扮了古老的紫霄宫。这里是继唐太宗建五龙祠后,武当山又一处由帝王敕建的宫殿。公元1018年,宋朝的皇帝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事情的起因是皇城汴京的玄武祠旁涌出了一股清泉。

泉水带有甜味,人们喝了以后感觉到非常甘甜,后来生病的人喝了也能治病,当时是这样传言,但正史里都这样记载。这种情况引起了宋真宗的重视,宋真宗正在推崇真玄武神,把它推崇成一个宋朝的保护神。

这是武当山又一次因为水而得到了帝王的关注。宋真宗为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心,将玄武由将军升格为真君,封号为“灵应真君”。一百年后,宋真宗的重孙徽宗即位。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即位第二年,徽宗就给水神玄武的“灵应真君”封号前加上“佑圣”二字。他希望武当山的主神保佑自己平安无忧。同时,徽宗还令人在武当山寻得又一处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东神道上建起了紫霄宫。

今天的紫霄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它毁于战火,又数次重建。明永乐十年敕建时,改称太玄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宫殿之一。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它坐北朝南,背倚展旗峰,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 宫殿落成后,宋徽宗称其为国家祈福之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