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湖北武当山】仙山出武当,道教惊天下(三):魅力宫观(2)

2009-07-01 12:1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送别完师父后,张守清回首仰望南岩。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一个承诺,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力。 张守清到武当山的时候只有30来岁,是一个年轻人,

在送别完师父后,张守清回首仰望南岩。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一个承诺,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力。

张守清到武当山的时候只有30来岁,是一个年轻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也没有多少的资源可用,没有多少的徒弟,也没有多少的钱财,也没有朝廷给他的资助,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武当山悬崖峭壁上修一个宫殿谈何容易。

一场春雨过后,张守清开始着手南岩宫的修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武当。张守清的勇气和胆识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这个人就是清微派道人刘道明,他擅长清微雷法,能呼风唤雨,去疾免灾。忽必烈曾下旨召他入宫,任御前承应法师。

元朝很多皇帝从忽必烈开始,给道教比较高的地位,而且也让道士们经常参与宫廷治病,甚至皇帝祭祀这些问题。

农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诞生之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武当山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为玄武神祝寿。公元1285年的这天,刚到武当山才一年的张守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奠基仪式。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居然有了开始,张守清令贵为皇帝御前承应法师的刘道明刮目相看,他决定将其收为门下弟子。对于张守清来说,这一次的拜师,修建南岩宫有了人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得到清微雷法之秘传。

为了更好的修习清微雷法,张守清在紫宵宫展旗峰的半山腰开凿了雷神洞。只是,刚刚修习祈雨之术的张守清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学会的一门法术,会在日后光耀了这座大山。

武当地方志办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搜集整理从古至今的武当史志。范学峰和同事们正在商讨复制的这本书便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山志。

当年,在张守清的协助下,刘道明编成了《武当福地总真集》。这是一本全面介绍武当山风景名胜的书。直到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武当的了解正是来自于这样的书。当年的张守清希望借此吸引来更多的香客。因为,南岩宫的修建,除了道众的支持,还需要大量的财力。

为了方便朝山香客前来武当进香,张守清率道众打通了两条朝拜之路。东边一条是由山下绞口经现在的武当山镇穿梅子垭过紫霄宫到南岩;西边的一条是从蒿口越系马峰经五龙宫到南岩。元末明初,这两条道路成为武当山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今天的人们称它为东神道、西神道。

玄帝信仰元朝非常兴盛,关于真武崇拜一整套神话都已经形成了,在武当山已经形成了专门奉祀玄帝比较大的教派、道团组织了,并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崇拜的,特别在北京和其他各地都有了崇拜玄帝祠庙了。

武当山兴盛的香火又一次吸引了帝王的目光。到了忽必烈去世以后,元成宗大德七年就正式加封玄武神为玄天元圣仁威上帝,这意味着元朝皇帝把玄武神推崇到帝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武当山进一步受到皇帝的重视。

消息传到武当时,南岩石殿正修建到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张守清几乎没有一个晚上入睡,都是在打坐修行。史书记载,营建宫观期间,张守清率众开垦粮田达数百顷之多。这是一件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让张守清为这座宫殿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为了募得更多的善款,张守清新收了二名弟子,米道兴和王道一。他们入道不久便从今天的江西吉安募得了一尊玄武神像,请回南岩石殿安奉。徒弟们尽心侍神,张守清甚感欣慰。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两名爱徒,会在几年后,干成一件连他都吃惊不已的大事。

在道教信徒眼里,山岳天地之间的连接点,是通天之路,是天神常住的居所。海拔1613米的武当山天柱峰唯我独尊的气势,让人感到它就是玄武大帝神游之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圣地,元以前都没有供奉玄武的宫观。

当时天柱峰很不容易攀登,古代人讲时攀登一天门二天门都必须用竹子做的竹锁,攀着这个竹锁慢慢攀上去,空手上去非常困难,带上建筑材料上去更困难,所以在元朝之前,武当山天柱峰上面没有大型的建筑,只有很简单一些神坛。

公元1307年,武当山金顶有了一座高、宽都不足3米的古铜殿。它外观呈方形,造型古朴而凝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堪称绝世珍品。古铜殿内设有玄帝、圣父母、太安皇崖天帝、显定极风天帝、侍卫从神等铜像九尊。历经700年岁月磨砺,铜像表情各异,仍栩栩如生。

明代大修武当时,因为该殿规制不高,体量太小,就把它搬迁到海拔1556.5米的小莲峰上,外设砖墙围护。因转移至此,故俗称“转运殿”。 相传,环绕古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故又名转运殿。数百年来,游人都要到此寻乐慕趣,转运得福。

大顶天柱峰风很大,一般的木头建筑很容易吹走,只有金属的重量可以压住它,而岐山上经常风吹晒,尤其是下雨,木建筑容易损坏,所以修铜建筑可以保持长久的完整宫殿的造型,这个构思非常巧妙,所以我们说元代铜殿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古典殿堂,具有特别重要的建筑意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