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当山中观的索道中心,乘坐索道走垂直距离要三十分钟才可以到达天柱峰顶。然后,游客还需沿着山路继续前行,经太和宫,过南天门,踏上几乎是垂直而上的九连蹬,最终抵达朝拜的目的地——金殿。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着神奇,更惊诧于600年前的工匠们是怎样登上云遮雾绕的山峰,在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顶平添一座可以媲美北京紫禁城的宫殿群。
公元1416年,在完成各大主要宫观的建设后,朱棣下令敕建天柱峰太和宫。这意味着,背井离乡多年的工匠们将开始武当宫观营造中最难的工程之一。
直到今天,这座金碧辉煌的铜铸鎏金大殿仍熠熠生辉,它无疑是太和宫中最灿烂的一笔。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金殿,坐西朝东,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体现了“万乘独尊”的皇权与神权思想。
关于金殿是如何神奇地伫立于天柱峰上,则充满了种种猜测。
有人说,金殿是在北京铸造成型后,整体送达武当山。在运载和吊装技术尚不发达的600年前,如果说走水路运到武当山下还有可能的话,总重达数十万斤的金殿运送到天柱峰顶,在当时是难以想象。所以有专家提出,金殿是在北京完成全部构件的铸造之后,运抵天柱峰之上。
卢华清是武当山古建工程队的总工程师。他的祖父是金顶的修建者之一,父亲是维修武当宫观的木匠,古建的技术也就一代代传下来。今天,他带领着新同事来到金顶,帮助她们熟悉古建维修工作。
为了凸显金殿的神圣,明朝时金殿两旁没有如今的配殿。金殿独自屹立在天柱峰顶一块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之上。殿内神像、供器、几案均为铜铸鎏金。正中供奉着玄武大帝神像,他披发跣足,体态丰润;右边金童捧册,拘谨恭顺,左边玉女端宝,娴雅俊逸;水火二将,分别执旗捧剑。铜桌下置龟蛇合体玄武一尊,蛇绕龟腹,翘首相望,生动传神。从修建之初到如今,玄武神就这样端坐了600年的时光。
整个武当山的铜像基本上没有生锈的,都呈现一种紫铜色,所以很多人包括就管它叫紫重像,实际上它的材质本身非常好,而且筑的几乎表面上看不到气泡,所以铸造技术又非常精良。
当年,永乐皇帝按照自己大殿的规制为玄武神营造了一个金殿,这是他能够想像到的最高礼遇。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就是玄武神的化身。俯瞰众生,统领了大明王朝200年的天上人间。
600年后的今天,宽不足5米,深不过4米,高不足6米的金殿或许显得不够雄伟,但它却蕴藏着中国文化与建筑中许多神奇的秘密。
金殿里玄武神像前那盏“长明灯”,它仿佛是穿越了时间隧道的神灯。据说这盏灯从1416年开始点燃,近600年间不摇不摆,不大不小,总是在金殿中发出均匀的光。无论狂风骤雨,不管电闪雷鸣,从未熄灭一次。
其实,这一切不是因为传说中的“避风珠”,而是源于金殿通体密不透风。这又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古代的工匠们是怎样拼接出如此严密合缝的宫殿呢?
古老的宫殿带给人们的又何止这一个谜团。金殿外有一块金光灿灿的金砖,历代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它是源于安装者的疏忽,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然而,正是它泄露了金殿严丝合缝的奥秘。这跟明代的建筑的榫桙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隼桙结构一个特征就是耸子在进去之后,在木头的对面,耸子头要透出来,铸造者有意无意的表明这是仿木殿做的这个金殿。
原来,古代的工匠们仿照土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用3000多个金属铸件、3万公斤纯铜和几十公斤黄金,共同拼接而成了金殿。镀金的技术是中国的所谓鎏金,要把金子镀上去,把金跟水银做成金金汞漆合金,涂在构件上面,然后用火把这个汞化掉,只剩下金在上面,那个工艺很复杂,金镀在上面,再去焊的时候,居然没有任何损坏。
为了让后人了解金殿的构造,不让这项古老的工艺从此流失。三年前,卢华清在维修金殿台基时,留下了一个特殊的标记。
正是一代代武当山人的巧妙设计,精心维护,金殿完美无缺的留存至今。从土木结构的紫霄宫,到南岩石殿,最后为金殿。古代的工匠们将传统的五行思想与建筑完美融合。